朋友最近有點煩。
喝咖啡的時候她邊講話邊在桌上畫圈圈:“我煩死隔壁部門那群嘰嘰喳喳的女人了!我幫她們分擔了那么多工作,她們還是不愿意配合,給她們講道理吧,她們總是胡攪蠻纏,說的話根本沒有道理!”
但是下次開會的時候,她還是會溫聲細語地,被“攻城略地”,不停地妥協,不停地增加自己的工作任務。她不是不知道這個循環很奇怪,只是沒有勇氣向對方說“不”。然后在下一次喝咖啡的時候,她會再次上演情緒失控,其實只有一半氣別人的胡攪蠻纏,另一半是氣自己的敏感軟弱。
常言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說不清道理的秀才們很痛苦,無法說不的我們也很痛苦。腦子里總是有一個聲音:“怎么可以做一個不為別人考慮的人呢?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做一個“可愛”的社會人,大約要做到以下這么幾點吧:不發火、不爭執、不給別人添麻煩、對其他人友善、依照別人認可的方式行事。
如果做不到呢?作為謹小慎微的遵守者,我的內心總是縈繞著一股恐懼感,萬一沒有變成“可愛”的社會人,我是不是會得不到別人的關心愛護,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懲罰?但是強迫自己總是退讓,將別人的訴求永遠放置于自己的訴求之前,總是有一股一言難盡的不適感。
最近讀了一本書《可愛的詛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其中心觀點是:身為社會人,憂勞既不可免,只能正視它,想辦法保護自己。如果為了一份虛無縹緲的社會認可,強迫自己做一個“可愛的人”,那么反而可能還會讓自己的處境更加難堪。我們被淹沒在了別人的期望中,在為了滿足別人期望的時候忽略了自己的訴求,比如書中一位因為無法拒絕對方求婚而結了三次婚的女性;慢慢地,我們的身體每天在無法發泄的委屈與無奈的努力間掙扎,焦慮不安,呼吸加速,疲勞虛弱。這就是“可愛的詛咒”。
不禁要問一句,為什么要不斷委屈自己成全他人呢?
讓我們試著做這樣兩件事:把自己想象成自己最喜歡的那個人,將對他付出的時間、精力和愛付出在自己身上;找到曾經因為不可愛被責罵,孤苦無依的自己,好好和自己談一談。這樣我們會發現,只要對自己負責,就是我們需要做到最好的事情了。
書中說明的體貼自己、擺脫“可愛的詛咒”還有下面的工具和方法:
寫下自己的“可靠優勢清單”,將自己驕傲的事情和它們所代表的特質,對抗不合理的質疑。
對自己說鼓勵的、肯定的話語。
培養自信的儀態,強勢自信的走路,放松肌肉。
說出自己的需求,清晰地表達拒絕,不要有舉棋不定的態度。
簡潔而冷靜地重復自己的需求,刪去冗余的鋪墊。
有選擇地亮出自己的微笑。
給自己列下恐懼系數表,做好心理準備和應對方法,驗證恐懼事件是否真的會發生。
調整呼吸,贊美對方,接受現狀,尊重對方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照自己,即使會讓別人失望。不好意思,讓你失望的鍋我不背,這是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的。總是強求自己的所作所為更加完美極致的我們,不放松、不平靜、不自信、不從容。讓我們早點拋棄這些似是而非的“可愛準則”, 慢慢找到曾經瀟灑、獨立、睿智、不盲從不敏感不自卑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