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會面臨很多困惑,沒有答案,來不及找答案,有時候堅持有它的道理,但放棄也沒有錯。但很多時候,其實堅持和放棄都是父母的世界。
昨天我們家發生了這樣的一幕,最終我的處理是放棄原則的處理。可能不同家長的處理方式不同,當時的我也糾結也困惑。
案例前提:?
讀大班的姐姐每天作業是完成3頁字的練習,3頁字內容不限,可以數字、拼音、筆畫各描紅1頁,也可以穿插畫畫或者拿大人的書來圈認識的字(作業屬于家庭布置的,假如學校布置了要寫2頁,那就是家庭作業為寫1頁)
案例背景:
一天爸爸媽媽外出吃飯,22點才到家,姐姐當晚一頁字沒寫,而每天完成3頁字姐姐是知道清楚的。姐姐問可不可以少寫一點,媽媽拒絕了。于是姐姐就跑到衣帽間里關起門開始發脾氣,哭鬧,愈演愈烈,不聽哄勸。
教育疑問:
1.孩子對于明知道需要完成的任務因為爸爸媽媽不在家而不自覺,對于應承擔的逃避?
2.當沒有答應減少任務量的情況下通過哭鬧去達到目的,父母是否應該妥協?
3.當時已近23點,是放棄當天3頁的要求還是堅持需完成才能睡覺?如果放棄的話,是否代表以后都可以這樣逃避任務?或者用這樣的方式達成談條件。如果堅持的話凌晨都還在寫作業又是否如我如愿?
4.哭鬧最終會停止,那是當晚趁機再次深入剖析這個問題?還是等她平靜過后再找時間探討,但可能到時孩子已經淡忘了。
當時處理:
1.孩子確實還沒養成自覺的習慣,但是我們確認為她理應完成,無需陪伴,父母期望值過高,超出她現階段的能力。
2.爸爸媽媽晚回確實是影響孩子的一大因素,父母先要自檢。
3.最終當天一頁都沒寫作業,因為要一個孩子23點后還在寫作業絕對是恐怖的體驗,絕對會帶來對學習的恐懼和厭惡,這不是我想留下的,相反,哪怕堅持了讓她去寫去完成了也不能立馬培養出自覺自律的習慣,這個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
4.當晚睡覺前還是繼續聊了5分鐘,哭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她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還有解釋一下幼小銜接階段提前適應寫作業的模式入學會更輕松些。
引發思考:
1.逃離不出用成人世界的規則要求孩子,那有更好的方式引導孩子去到想TA抵達的地方嗎?
2.當時的怒氣很容易意氣用事,除了考慮當時應該堅持的,更應該想想哪怕堅持的是對的但可能帶來更意想不到的影響,這才是做決定的關鍵。
3.刻意教育的影子,對孩子獨特個性的養成又帶來什么負面的影響?
4.不說比說好?說還是不說?
可能很多家長說,我沒有這樣的困惑,因為我壓根就是快樂教育的理念,孩子快樂就好,不會強制孩子寫作業。
哦,那好吧。類似的困惑有嗎?一起交流交流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