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霸凌”?
最近這個詞頻頻上新聞,也讓世人開始真正重視起這一校園問題。
按照百度的解釋,所謂校園霸凌,是發(fā)生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屬于一種反社會行為。
《少年的你》該部影片,講述的就是陳念遭遇校園霸凌事件后引發(fā)的一系列故事。
故事其實很簡單:
一心準備高考改變命運,不想被身邊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的陳念,因對遭遇霸凌不堪重負跳樓自殺的胡小蝶心生惻隱之心,被以魏萊為主的欺凌者盯上了。
她們面帶微笑,可嘴上說的話非常不中聽;她們輕則言語侮辱、肆意取笑,重則懷揣小刀、多人毆打、拍果照,可以讓陳念怕到不管不顧直接躲進垃圾箱。
故事也很戲劇性:
陳念在一次回家途中,無意救了被三人毆打的小混混小北。
盡管兩人生活環(huán)境截然不同,觀念和想法也迥異,可陰差陽錯之下,小北成為了陳念的保護者。她們在朝夕相處的日子里,慢慢成為了對方生命中最重要也最信賴的人。
然而,只有終日做賊,沒有終日防賊的。陳念還是在小北不在的空隙,被懷恨在心的魏萊等人肆意欺辱了一番。
高考臨近,不想多生事端的陳念本打算咽下這口氣。孰料,魏萊居然自己找上門請求不要報警,不要把事件擴大。在取得陳念的隱忍同意后,又口無遮攔不斷言語刺激,讓氣急之下的陳念失手將魏萊推下了樓梯。
到這個時候,影片已不僅僅講述校園霸凌事件了,而是將聚焦的重點放在了校園霸凌事件引發(fā)的新社會問題。
諸如過失致人死亡,諸如小北為保護陳念故意仿造強奸犯作案。
魏萊的尸體找到的時候,恰逢陳念高考,而她和小北都是犯罪嫌疑人。
警方明明知道陳念有重大嫌疑,小北作案的動機不足。可當小北和陳念執(zhí)拗的不相信警察,只相信對方,只用自己的方式保護對方的時候,沒有充足的證據(jù),警方也無能為力。
或許陳念和小北對抗世界的能力的確弱小,糊弄不了所謂的大人。但在警局對峙的那一幕,二人之間縈繞的絲絲縷縷情緒,有絕望也有心酸,著實令人動容。
故事的結局很圓滿:
以632高分通過高考的陳念,在執(zhí)著辦案、知曉前情、有心幫忙的鄭警官引導下,終于吐露了魏萊死亡的真相。
考慮到陳念飽受魏萊為主的欺凌者長期校園霸凌,且她的行為屬于情急之下的過失殺人,最終她被判承擔四年有期徒刑。
而小北和陳念,就像她們曾經提到過的夢想一樣,終于得以光明正大的走在大街上--陳念守護著世界,而小北守護著陳念。
看完這部電影,網絡上最多的感慨是“不是每一個陳念,都有一個小北守護”。
如,質疑陳念“她們一直在欺負我,為什么你們都不說話”,最后選擇跳樓自殺的胡小蝶;
如,哀求陳念“誰在保護你,讓他也保護我可不可以”,卻在自己遭遇霸凌后,把善意幫忙的陳念陷入群體霸凌事件的徐渺。
也不是每個陳念和小北成為犯罪嫌疑人后,都有幸遇到一個真正為犯罪嫌疑人前途未來考慮的鄭警官。
試想想,倘若陳念真的按照和小北商量好的方式應對:她拋開一切去讀大學,小北則頂罪入獄。那么,她們之后的人生真的會如設想的那般順利嗎?
我想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電影源于生活,或許還遠比生活豐富圓滿。
多慶幸,陳念的身邊有個小北,才可以在經歷校園霸凌后仍感受到溫暖;多幸運,小北的身邊有個陳念,才能夠改變被母親拋棄后無奈混社會的命運;多感激,陳念和小北的身邊有個鄭警官,才能夠讓他們遭遇了傷害,做過了錯事之后,還有一個堂堂正正做人的機會。
或許,這些,才是歸來仍是少年的你,最應該在意和重視的。
本文寫于2019年11月9日,返深圳火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