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可恥?請多點想象力!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我只害怕別人眼中的“憐憫”。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就是神靈。不是只有親密關系才能治愈,孤獨也是創作者的靈泉。

2017年8月13日? 星期天? 晴

如海般的感覺。圖片來自網絡。

1

很多年前,有個朋友去學校看我時,給我帶了兩條金魚,一條黑的一條紅的。第一天,看到它們相伴而游,很是歡快。不知怎的,第二天早上一睜眼,就看見黑色的金魚漂浮著,一動不動,就那么死了。朋友說,黑色的死了,紅色應該也活不了多久。

我知道她的意思。卻暗下決心,不要讓那條“形單影只”的生命那么快就結束。好像奔著前面的伙伴“赴死”一般。

我想讓那條紅色的金魚活得更瀟灑,因為我不相信非要兩條一起生活才能共度美好的一生,一個孤獨的生命仍然有它單獨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雖然,偌大的魚缸只有它一個小生命的存在,在很多人眼里是寂寞和孤苦,我卻覺得那何嘗不是一種生活方式。有牽掛的是一種人生,了無牽掛的生命也可以是另一種極致。

即便如此,被圈養的小魚還是死去了。那些變成寵物被觀賞的小動物,生命都太過脆弱,結果自然不盡如人意。

2

很早,我就深知自己是個內向的人,很少能融入“大家”里。即便在人群里,卻總感覺隔得特別遠。人在咫尺,心卻各自在天涯。

無論上學,還是工作后,類似唱K這樣的集體活動,推辭是不可能的,參與也只是應付差事。看著大家在光影里載歌載舞地狂歡,我卻將自己隱藏在角落里,任憑時間撕扯。

一種深深的隔離感,阻擋在我與人群之間。曾經也覺得外向開朗的人才更討喜,更容易在團隊里獲得支持也取得成績。而自己就是那個存在感特別微弱的一份子,可有可無。

就好像“內向”等同于“缺陷”。我也因此糾結了很多年,在想去改變和不能完成之間拉扯,最后以失敗告終。

內向如我,也總是會有那么幾個朋友。好像都是無心插柳的結果,自然而然。多數時候自然是比較能喜歡一個人呆著。一個人的時候反而輕松愜意,自由。

關系于我,算是錦上添花的存在。我渴望的理解,知己般的關系,還是可遇不可求的。慢慢的,也就相信了“君子之交淡如水”,或者說相信了人的孤獨是種常態。

人與人之間的隔離,就好像“詞不達意”的溝通,并不能讓人覺得圓滿。多數時候,交流都是流于表面的,膚淺的,不能撼動心靈的。無意義的溝通,就好像每個人都在說,卻并沒人聽進去。言語都漂往了虛空,而當事人只覺得有個人在身邊就是好的。

好似,無人懂得是更幽深的懂得,可以風長氣靜。

3

后來,慢慢懂得了內傾還是外傾,只是不同的面向。外向的人,熱衷于從外界聯系中獲得滋養;內向的人,只是更容易沉入自我里反思,更喜歡從內在得到汲取養分。這大概也是從接觸榮格的心理類型開始了解的。

還記得有一次做MBTI職業性格測試玩,測出的結果好像是內傾-直覺-思考-判斷(INTJ),適合的職業有策劃,也有一項是藝術家。只是,那時從未想過自己會與藝術結緣。

據說INTJ是概念型的完美主義者,內向,卻又將內省發揮到極致,沒事兒就跟自己較勁兒。基本不太熱衷人際交往。感覺也不需要太多朋友。不喜歡頻繁聚會。社交及周邊活動,消耗大于收獲。

這樣的人,生命的能量是從內而外的,反思與獨處,就是最好的方式。或者,人們會自主選擇獨處,便是因為自己能量來源的方向不同。

孤獨就好像一個人的世界,浩瀚無邊且自由,充滿想象。沒有干擾,正適合自我整合,尋找一些能給予自己能量的方式。

人格心理學研究,獨處有7個積極層面:1 問題解決:面臨特殊問題或決策時提供思考機會 2 內心平靜:感覺冷靜和放松,拜托日常生活壓力3 自我發現:認識自己獨特的優缺點4 創造性:激發表現自己的新想法5 隱秘性:不用擔心社會約束和別人怎么看你6 親密性:獨自一人,卻感覺和某人特別親近7 靈性:超越日常比個人更寬廣世界的一部分

各種類型與測試,也只是了解自己的一些途徑。我們會從中對號入座,找到一些標簽。但也可以看到自我的一些維度,這便是自己人格中的一些特質,或多或少正在不自覺的起著作用。

多年前測試的時候,我正在做些策劃的工作。也算匹配。只是從未想過獨來獨往的價值,只當是習慣成自然。只知道獨來獨往讓自己多出了很多天馬行空和面對自我的時間,閱讀寫字聽音樂。

雖然不熱鬧,倒也自在。到現在也是,如果從陪伴孩子的時間里逃出,就愿意把自己裹在一些類似創作的事情里,面對空白或文字,或琴弦。

跟自己在一起的時間,很珍貴。甚至越來越喜歡這種狀態。就像是人的存在,有對想象力的追尋,雖靜,思緒卻漂洋過海,百轉千回。時間可流轉,來去自如,坐忘不自知。

經常,我們會把“做自己”放在愿望欄里,可認識自己,想來不單是別人眼中的自己,更是與自己相處時覺察了然的那個自己。懂得自己的模式,自己的恐懼,自己的面具與柔軟,懂得自己的可貴。

4

安東尼.斯托爾說,孤獨是回歸自我。不是只有親密關系才是生活的軸心,孤獨也有同等重要的價值。如同睡眠,孤獨也是人們心靈整合,重新聚集能量的一種生活方式。這點,對于內傾的人很重要,對所有的人都適用。

對于創作者尤其重要。他們可能需要適時地與人群保持距離,給想象更多時間。創作的靈感或意象,就需要在那樣的心境中釀造。

如若喧鬧,繁忙,必然占用更多心力,而無法構造和思想。藝術家,更傾向主動選擇孤獨,去體味打磨一種意義與深邃。

生活需要一種創作的精神,發現并賦予它意義。我們不是沉醉消沉在平庸里,而是努力發現靈魂的光彩。無論哪種創作的方式,都是作為人的表達,發現,抗爭和吶喊。

想象力是創造的源泉。而獨處卻是喚起想象力的方式。無論主動,還是被動,置于孤獨的境地,我們都會選擇用創作對抗黑洞,總試圖留下一些個人化的印記。有些人,就是在獄中里完成創作的,比如司馬遷作《史記》。

斯托爾分析了那些著名的作家或藝術家,他們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建立親密關系,卻在創作的領域里完成了自我實現。不能說都是被動選擇,也許本就帶著這樣的使命。或者,性格決定命運。

中規中矩的路走得平淡無奇,安全也就不出彩。正常,也像個魔咒,注定的平庸無能。有時,我會想,也許我們真的太過正常,活得太規整,然后就把自己活沒了。

所有的人都按照傳統,沖入關系里,更相信親密關系才是意義所在。就像女人為了家,為了婚姻,為了孩子,貢獻了一生。然后呢?還是支離破碎,或一地雞毛,或仍舊孤獨。

如此,還不如飲下孤獨,找回自我,活得更豐富。人與人的相遇,不是一半找另一半就圓滿了。而是各自圓滿了還可以在一起。

孤獨從來不是可恥的,它只是屬于一個人的好天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