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離婚》。近代中國史上少有的事件,而小說中其實也沒講到離婚,大概是中國人不愿意吧,明明就已經名存實亡的婚姻,但中國人還是愿意湊合著過下去,美其名曰,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親。
男人、女人們,就這樣好死不如賴活著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過日子,事實上,幾千年來,也就這么過下來了。
小說中的處事哲學也讓人壓抑,社會到處透著濃濃的腐朽和敷衍的氣息,沒有一點的生機與活力,庸庸碌碌的人們,也就這樣渾渾噩噩地耗著一生一世。
老張,一個老北京,了解懂得所有的人情世故,圓滑,周到,如魚得水般地過著悠哉,滑順的日子,自覺愜意,自在。在他眼里,沒有什么是談不攏的,凡事都要轉圜的余地,沒有什么是人情做不到的,他的處事哲學也是,凡事不走極端,兩邊往中間靠,心里自有一桿秤,所有大大小小的事,往秤上一放,便知如何取舍。
生活也是這樣的,不把生活過得太死,也別過得太招搖,永遠走中間,該走的人情,該有的犧牲還是得有。他就是這么一個人見人愛,愛管閑事,但你又拒絕不來的好心人,熱心人,永遠把別人的事當作是自己的事,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是眾人眼中的好人,頂呱呱的好人。
但是,當事情找到他的時候,他也束手無策了,無計可施,他的人情不管用了,他的關系瞬間化為烏有,昔日的關系都作鳥獸散了,唯恐避之而不及。
這時,張大哥,憔悴了,無助了,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與生氣,把自己禁錮在了自己的小院子里,斷了所有的交際,聽憑現實的擺弄與安排了。
以往的他,是那么的周到與自在,沒有什么是他的人情和關系解決不了的,但,這回,八面玲瓏的他也失去了主張,完全地敗了,到最后,他也不知道是敗了還是贏了。
當災難過后,他似乎又恢復了往日的活力,昔日的關系和人情又回來了,他也選擇了原諒,因為,如若是他,可能也會選擇這么做,這就是可能的二八原理吧,好的,人們會讓他更好,壞的,人們會讓他更壞。
畢竟,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喜歡錦上添花的,這樣會更榮耀更輝煌,至于,雪中送炭,還是免了吧,誰知道你送出去的炭會怎樣呢,與現實立等可取的利益相比,誰愿意去寄希望于虛無縹緲的未來與不可知呢。還是現實的好,看得見,摸得著,大家都喜悅歡騰,其樂融融,豈不快哉。
終于,張大哥又回到了他的關系與人情,又融入了他的現實生活,他孜孜追求,苦心經營,并奉為人生準則的生存法則:中庸,人情世故里的快活人生,人世,猶如一張巨大的網,籠絡著萬千世界,注定逃脫不了的人間情,世間事,一生一世也就這么過了。
老李,從頭到尾一個懷疑者,一個模仿者,一個不合時宜者。他一直都在默默地思索,周遭的生活,周遭的人情,周遭的世故,他偶爾若有似無的否定與肯定,始終,也沒讓自己活明白,到底自己該以怎樣一種姿態來存活于這周遭的世界。
于家庭,他復雜糾結矛盾,與妻,毫無共同語言可言,沒有相同的志趣,沒有相通的心靈,沒有相似的生活。但,事實上,他們又走在了一起,并養育了兩個乖巧的孩子,孩子,也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與自在,在孩子那里,他可以回歸到真實的自我,去做幼稚純真但快樂的事,孩子的世界里沒有虛偽,矯飾,欺瞞,猜疑和利益,遠去了成人世界的太多的復雜,這里,是人性最初的善良與本真。
他徘徊,不知道自己該屬于哪里,渴望奮進,做點實事,但,吃人的衙門里出來無所事事,曲意逢迎,爾虞我詐之外,好像并沒有什么了,看似溫情的人際背后,往往是殘酷的你死我活,但表面上,又都是和和氣氣的,安安靜靜的。這樣的環境,他稱之為,萬惡的衙門,吃人的衙門,該死的衙門,但,他又不得不依賴依靠于它,養家活命。
他,渴望浪漫,渴望農夫山泉有點田的生活,有一個安靜,獨立,賢淑且懂他知他的人兒,相伴相守,直到白頭。馬奶奶那里,他似乎有了寄托與希望,他,也曾努力的憧憬著,幻想著,但,現實又給了他重重的一棒,理想本就是理想,想象也始終是想象,哪里來的那么容易的如愿。
同事們,紛紛納妾,帶來的夫妻間的戰爭與紛擾,俗世的情愛糾葛,總是那么地俗氣,惱人,撕破情面后的人情,丑陋,但,還得虛蛇逶迤地維持著,多么地不堪,多么地虛偽。
試問,這樣的面子還有什么意義與內涵,只不過是做給別人看,苦了自己,委屈自己,卑賤自己,別人,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地能體會,體恤呢,一切,都是虛假,虛幻!
最終,老李,憤然辭職了,離開了所謂的大都市,回到了鄉間田野,回到了他追尋的簡單,真實。但,換來的仍然是人們的不屑,他們,更多的是不理解,不明白,世世代代的生活都這樣,難道錯了嗎,生活如果不是這樣,那又該是怎樣呢。
生活,畢竟是生活,你我不過是參與一時而已,模仿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好,哪來的那么多的為什么。正如,張愛玲所說,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離婚》,在我看來,更多的是,與自己庸碌,麻木的生活決裂吧,與凡俗卑劣,虛偽的生活決裂吧。勇敢地去追尋,心中的理想,心中的浪漫,心中的真我。面對庸俗的俗世生活,必須要有巨大的毅力與決心,才能守住自我,保留住生活應有的浪漫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