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走親訪友,會碰到一些無聊的七大姑八大姨們,不是相互之間比自己吃穿住,就是相互比各自孩子的誰的能耐更大。很多網友貼出來如何怒懟親戚刨根問底的各類方子。依我看其實大沒必要,這些沾親帶故的親戚朋友有時說話是氣人,但怎么說我們也是成人了,外面的世界什么人沒見過什么難聽的話沒聽過?這些親戚們一年就見一次面,還有自己的父母夾在中間,他們還要相處來往,沒必要搞得很不愉快,我們的內心也沒脆弱到人家問幾句話就崩潰的地步。
但是如果親戚朋友逗孩子,我們卻不能視而不見。我這里說的“逗”不是指的大人真心想逗孩子快樂開心,而是大人一心想在孩子身上尋開心,把自己的膚淺的快樂建立在羞辱捉弄孩子的痛苦之上,這樣的“逗孩子”,我們一定要及時警醒和拒絕,同時不要成為其他孩子的噩夢。
孩子還小,天真無邪,親戚聚會時,逗孩子就經常成為親戚們聊天間的一個重要戲碼和一個惡俗。12歲以上孩子心智相對成熟一些,一般不太搭理她們的逗樂了,而12歲以下孩子是她們逗樂取笑的主要對象,六歲以下孩子被逗最常見了。
常見的逗法,第一種:問孩子話,讓孩子難以回答,如:
你爸爸和你媽媽你更喜歡誰呢?
你奶奶和你姥姥你更喜歡誰呢?
你爸媽是更喜歡你還是更喜歡你弟弟妹妹?
(孩子喜歡誰和你有半毛錢關系嗎。你真的關心他更喜歡誰嗎?)
第二種試探孩子的真心和純真,如:
讓孩子分享給她最喜歡吃的東西,比如把你的糖果分給我一些好不好?(孩子真給她,她又說阿姨(或叔叔)不吃,逗你玩呢!)
拿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問把你這個玩具送給我好不好?(孩子不送就大肆夸張地笑話孩子小氣,孩子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送她了,又笑著說逗你玩呢,阿姨(或叔叔)不要。)
這種庸俗的方式最常見,最好是逗得孩子急的大叫或氣的大哭,大人哈哈大笑就達到了目的,還說這孩子太小氣等等。(愚蠢的家長還乘勢批評自己的孩子不懂事,阿姨(叔叔)逗你玩你呢,哭什么,沒出息。)如果孩子直接給她東西她倒感覺失望了,口頭夸孩子懂事會直接放棄或尋找再“高級的”能把孩子惹急的行為。因為她不是真想吃或想要孩子的東西,她只是想拿孩子逗樂取笑,活躍一下氣氛。孩子在她眼里如同一個寵物一樣只是用來逗樂的。
第三種,直接打聽孩子的考試成績,借機羞辱一番如:
你期末考試考多少分呀?(才考九十多分呀,人家誰誰考雙百呢,是不是你不用功學習呀!)
你是不是你們班上第一名?(你為什么不是第一名呢,你看上去很聰明啊,)
你喜歡上學嗎,上學有意思嗎?(哦,你居然喜歡上學,學習是很辛苦的,以后你就知道啦,她的潛臺詞是學習沒那么有意思,不好玩。孩子會捕捉到這種信息。)
她并不是真關心孩子學習,以后遇到這類情況,教孩子直接反問你一月工資掙多少呀,你是不是老板,你是不是你公司最厲害的人?
第四種特別愛問和弟弟妹妹的關系,你怎么辦,如:
你覺得你媽媽最疼你還是你弟弟妹妹?
平時你們打架,你媽媽一般會向著誰?
你媽媽馬上又生了,你又有一個弟弟妹妹了,你媽媽會把一多半的愛給到她,小弟弟或小妹妹還要搶你的玩具玩、你該怎么辦呀?
孩子回答她敢搶我玩具就打死她。親戚就故意夸張和緊張的說:啊,這孩子怎么這么狠毒呢,可不敢這樣啊,你媽媽會打你的。說這親戚還一臉好心的說這孩子你可注意了,他明擺著不想弟弟妹妹。
這類問題看似不經意間其實最惡毒,她成功的引發了孩子的嫉妒和憤恨之心。
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隨意拿別人家孩子開玩笑,除了用你庸俗的思想和不過腦子的交談傷害了天真孩子以外,沒有任何作用。
如果真想和孩子溝通交流,我們成人一定要彎下腰用孩子思維和同等尊重的心態去和孩子聊天或游戲,絕對禁止利用成人智商上的優勢和相對成熟的生活經驗羞辱捉弄孩子。
作為我們孩子的父母也保護好自己的孩子,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讓別人捉弄羞辱自己的孩子,有些親戚朋友該得罪就得罪,該教育一下就教育。陽明先生說過小善即大惡。其實不是她們本性有多壞,而是缺乏相關的教養和育兒知識。長期在庸俗的社會關系中學會了一套庸俗聊天方式,就習以為常了。
今年春節,你逗人家孩子了嗎?或者說你的孩子被別人這么逗了嗎?你是如何做的呢?可以在留言區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