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不敢在放假的時候回家了。哪怕只是半個月從學校到家里往返一次而已
離開時還是啾啾蟬鳴,回來時確是秋風瑟瑟。明明離開時還是故人容顏未滄桑,回來時已經是人走茶涼。
本該幾個人一起走的路,待我回來,已剩我一個人行走。該讀大學的伙伴們,已經遠走他鄉,還在高三苦海里掙扎的朋友們,此時還扎在題海里煎熬。
走在十七年來走過無數次,小時候玩笑著說閉著眼都不會迷路的路上,竟然覺得越來越陌生。
我不敢抬頭,生怕發現哪棵樹又少了,哪里的工程建筑又起了,害怕遇到很熟悉的長輩,卻不知道張口叫什么,更怕發現這條路上有人不認識的小孩子和那些孩子看我時陌生打量的眼神。
曾幾何時,我和這路上的每個人,路邊的每棵樹都很熟悉?我能準確的叫出每個人的名字,以及哪棵樹上有頑皮的孩子刻下的字,還有哪些樹的虬枝已經長出了地面。
于是回到家里,要么蒙頭大睡補在學校缺的覺,要么拉著媽媽去逛街,買那些自己看好但沒有錢買的玩意。除此之外,不再出家門。
偶然間出去一次,便讓我恍若隔世!那些從我孩提時期就長著的好大的樹不知何時變得無影無蹤,如今只剩下幾支矮粗的樹干。
那些樹木帶著我幼時在樹下嬉戲的時光離開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心里關于年少的回憶,少了一個重要的寄托之處。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席慕蓉的惆悵,站在只在父輩語言里出現過的大草原上,回到了昔日的席府,卻不見夢里出現的白茫茫的羊群和春風拂綠的的草。
那種感覺是有多么悲傷!此地分明是故鄉,卻從父輩們離開后開始不斷的改變,改變到席先生沿著記憶也找不到的故鄉!
難道每個人都要經歷這一場嗎?流浪過他鄉,千帆過盡后的蒼涼,回到原地,發現地點還是那個地點,卻沒有一處是離開時的模樣。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當那垂垂老矣的詩人回到家鄉時,支撐他的信念會是什么?畢竟這個世界上,只有這一處是他常駐的地方,但卻沒有一處風景,是他常見到的。
落葉歸根,落葉歸根。
歸鄉的原因也是因為異鄉太過蒼涼吧!
我想,像我這樣雖是燕雀,但依舊有些不切實際的鴻鵠之志的人,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地方吧!
到遠方去,到遠方去,因為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
而家鄉,在中國地圖上不過渺小一點,是否會暈染成朱砂烙在我的心頭上?
自古以來文人騷客都對故鄉有些深切的懷念,亦不舍筆墨來描繪。
然,人這一生,都是要離開的,做最堅強的戰士,去開疆擴土,去風華絕代。
白落梅說:“這世上,任何地方都可以生長,任何去處,都是歸宿”。
陳粒也有在《歷歷萬鄉》里唱:“踏遍萬水千山總有一地故鄉”。
既然都會離開,那么就保持心里那一份偏執,然后活得生龍活虎。
在異鄉,過的像故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