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概論讀書筆記

語言學概論讀書筆記

《語言本能》

美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著 歐陽明亮 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

1982-2003年,平克在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任教,專心研究兒童的語言學習模式。他認為,語言是人類經過自然選擇形成的一種適應功能,通過不斷再生和優化,語言同手,眼等器官一樣也在進化。

專訪史蒂芬·平克

你和諾姆·喬姆斯基一同學習或工作過嗎?

史蒂芬·平克:沒有。喬姆斯基第一位語言學家,而我所學的專業是實驗心理學。在我任教的馬誰呢過理工學院的21年里,我們一直分屬不同的院系。鑒于大學的運轉方式和管理制度,我們日常見面的機會并不多。不過我們關系非常好,他深刻的影響了我對語言的看法,但我們的研究方法仍存在一些重要的差別。

你會幾種語言?

史蒂芬·平克:我對法語,希伯來語,西班牙語略有了解,但未達到流利對話的程度。我在撰寫語言方面的文章時從不會依靠自己的這點兒皮毛知識。當我的研究涉及一門外語時,我會找一位以這門語言為母語,同時又精通語言學的人一同合作。在寫作的過程中,我通常站在語言學“食物鏈”的頂端,將普通語言學家對世界上各種語言的研究結果作為養料,而他們則是以具體語言學家的研究結果為食。

引言 語言是人的一種本能

神奇的語言是如何產生的呢?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都認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一項文化創造。達爾文認為語言是“掌握一項技藝的本能傾向”,威廉·詹姆斯則認為語言和思想都是人的本能。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是20世紀關于語言本能的最著名論斷。

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

但喬姆斯基提醒人們注意兩個有關語言的基本事實。第一個事實是,人們說出或聽到的每個句子基本上都是一句全新的話,它們都是第一次出現在天地之間。因此,我們不能將語言視為一種簡單的“刺激-反應”系統,大腦一定擁有一套指令或程序,可以用有限的詞語創造出無限的句子。我們可以將這個程序稱為“心理語法”(mental grammar),它與我們平常所說的教學語法或文體語法不是一回事兒,那些語法僅僅是用來遣詞造句的。第二個事實是,無需正規的指導,兒童就能迅速發展出這套復雜精密的語法,并能準確合理地解釋他們從未見過的陌生句式。因此喬姆斯基認為,兒童必然擁有某種先天機制,它符合世界上所有語言的語法規則,這就是所謂的“普遍語法”,它能夠幫助兒童從父母的言語中悟出句法模式。

01有人類存在的地方,就有語言存在

我們本以為語言是文化的產物,錯誤的認為教育程度偏低人群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差一些,但實際上,美國黑人在英語表達力方面卻更勝一籌。語言的普遍性,并不意味著語言就是人的本能,我們還要觀察語言的進化過程,大腦,是語言產生的生物學基礎。

02心語

人們很容易高估語言的能力,以為語言決定著我們的思維,實際上,語言不是思維的唯一方式。心智計算理論是認知科學的基礎,無論是英語還是其他自然語言,都不能用作心智計算的介質。心語,才是思維的語言。

?

03語言諷刺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中都裝有一部“心理詞典”和一套“心理語法”,語言就是語法規則組合起來的詞語,若想領悟喬姆斯基的語言機制理論,首先我們要弄清這個理論是解決什么問題的。有些語法規則則在嬰兒誕生之初就存在于他們的大腦中,他們是天生的語法專家。

當我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進入高中時,學生們往往根據“實用性”來選修課程,而拉丁語的受歡迎程度正在直線下降(我必須承認,這不能不歸咎于像我這樣的學生),即使我的拉丁語老師瑞利太太(Mrs.Rillie)用心良苦地舉辦各種羅馬帝國的生日派對,也未能阻止這種興趣的衰退。她試圖說服我們,拉丁語語法具有精確性,邏輯性和一致性等特點,能夠鍛煉我們的頭腦(現在,這番話更有可能出自計算機編程老師之口)。瑞利太太說得不錯,不過,拉丁語的詞形變化規則并不是展現語法精細本質的最佳例子。相比之下,普遍語法背后的理論見解顯得更有趣味,這不僅是因為它更為普遍,更為精細,還因為它涉及的是活生生的頭腦,而非一種已經死去的語言。(P100)

語法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它確鑿無疑地駁斥了經驗主義的信條,即“若無之前的感知,心智將空無一物”的觀店。語跡,格。X-杠以及其語法裝備都是無色無味,無可感知之物,但他們顯然存在于大腦的潛意識中,屬于心智活動的一部分。對于稍有頭腦的計算機學家來說,這并沒有什么值得驚訝的地方。如果我們不定義出一套與輸入輸出并無直接關聯的變量和數據結構,就不可能寫出略具智能的計算機程序。(P121)

作為一套心智軟件,語法必定擁有類似的設計規范。在經驗主義的影響下,心理學家常常認為語法反映的是發音肌肉的運動指令,語音語調的抑揚頓挫或者人類與世界之間交互作用的心智腳本,然而,我覺得這些看法都只是隔靴搔癢。語法其實是一份協議,它將耳朵,嘴巴和思想這三臺迥然各異的機器連接起來,它不能只滿足于其中一方的設計要求,而必須擁有一套專屬自己的抽象思維。

人類心智運用的是抽象的變量和數據結構,這曾經是一個振聾發聵的革命性觀點,即便是現在,某些領域的學者依然覺得它驚世駭俗,因為這個觀點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們的認知結構與兒時的生活經驗并沒有直接對應的關系。一些語法規則在嬰兒誕生之初就存在于他們的大腦之中,而正是這種天生的語言習得機制,使得孩子能夠分辨出父母口中發出的任何聲音,并理解其中的含義。對語法的剖析已經成為心理學研究的重頭戲,因為它完美的證明了一點:心智的復雜并非是后天學習的結果;相反,后天的學習乃是源自心智的復雜。這才是一條真正的新聞。(P122)

04每個人的頭腦中都裝著一套構詞法

通過構詞法,人們就可以將詞根擴展為詞干,將詞干擴展為詞語,從而創造出千千萬萬的詞語。符號與意義之間的關系深深的扎根于兒童的頭腦中。我們的心智天生就是為了發現這個世界上所存在的各式各樣的物體和運動,并用單詞來一一標記它們。

到目前為止,我在本章所使用的“單詞”一詞都是一個語言學概念,雖然它是依據詞法規則由各個部件構造而成的,但相對于句法規則而言,它卻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相對于“句法原子”(syntactic atom)——在希臘語中,原子一詞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句法規則可以深入到一個句子或短語的內部,對包含其中的更小短語進行切割和黏連……同樣,句法規則可以將副詞插入短語之中……鑒于以上原因,我們認為,雖然單詞是依據一套固定規則由各個部件構造而成的,但它與短語存在差別,短語一句的是一套不同的規則。因此,通常所說的“單詞”一詞的精確定義是:一種建立在語法規則之上且不能被句法規則分割的語言單位。

“單詞”還擁有另一個迥然不同的含義,它指的是一種需要我們死記硬背的語塊:即一串與某個特定意義形成任意關聯的語音材料,也就是我們的心理詞典列出的一個個條目。語法學家安娜·迪休洛(Anna Maria Di Sciullo)和埃德溫·威廉姆斯(Edwin Williams)創造了一個術語“句素”(listeme),即需要死記硬背的語言單位,用以指代“單詞”這一含義(這個術語以詞法單位語素和語音單位音素為參照對象)。需要注意的是,句素的概念與“單詞”的第一個精確含義(即句法原子的概念)并不完全吻合。句素可以是樹形圖上任意大小的分支,它不是由某個規則自動產生的,而是必須強行把它記住。(p148)

05語音的奧秘

我們有喉頭。軟腭,舌面,舌尖,舌根,雙唇六個語音器官,再結合喉頭是否振動,軟腭張閉。舌根是否緊張以及雙唇是否撮起。我們在英語中就可以形成40個音素。不同語言的語音模式也千差萬別。語音之所以難以識別,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和口頭之間存在許多不相配的地方。

如果我們將聲波認定為語言結構層級的最底層,即由聲音道音素,由音素到單詞,由單詞到短語,由短語到句子,由句子到思想,那么我們所揭示的現象似乎表明,人類的語音知覺似乎采用的是由上而下,而非由下而上的工作機制。(P187-P188)

06會說話的大腦

在科學家看來,人腦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實在超乎想象。人們幾乎可以“同步”完成接受和理解語言這一極其復雜的任務。記憶負擔輕的語言,才是好語言;不產生歧義的句子,才是好句子。語跡,是理解語言的必要心理活動,腦電圖證實了這種記憶負擔的存在。

07為什么地球上會存在那么多不同的語言

目前,世界上仍有5000多種不同的語言存在。從單詞和語素的排列次序角度看,這些語言至少有45個共同點。無論哪一種語言,我們都能輕松找出幾十個獨特的地方。遺傳,變異,隔離是導致語言差異的三大原因。在不遠的將來,人類大多數語言都將徹底消失。

08孩子天生會說話

所有的嬰兒都是帶著語言能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他們3-4歲就能自如運用語言。聲音環境,母親式造型,父親的回應與自我實踐,是兒童學會語言的三大要素。人類的語言能力和大腦發育是直接相關的。嬰兒大腦的代謝能力,在4歲左右達到峰值。6歲之前,是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

兒童學會語言的3大要素

要素一:聲音環境

要素二:母親式語型

? 電視原聲為什么教不會孩子說話呢?這里面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它們說的不是母親式語型。與成人之間的交流不同,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會把語速放慢,語調也更為夸張,他們說話的內容主要涉及眼前的事情,語法也更為嚴謹(正確率可以達到99.44%)。無疑這些特點使得母親式語型更容易被孩子聽懂,而不像水門事件的錄音記錄那樣晦澀、凌亂。(p293)

?09語言器官和語法基因

神經科學家在左腦發現了語言運作的痕跡。在所有電腦損傷引發的語言障礙中,損傷部位位于左側大腦外側周區的病例占到98%,因此,我們可以稱這一區域是人類的“語言器官”。有些基因似乎會對處理語法的神經回路產生特定影響,這為語法基因的存在提供了間接證據。

左腦究竟在做些什么呢?它負責的不僅是類似語音的聲音、類似單詞的符號,或者嘴部的各種動作,它處理的是抽象語言。大多數失語癥患者都可以吹滅蠟燭或者用吸管吸水。就像第一章中的福特先生一樣,但他們的書寫能力和說話能力都出現了障礙,這表明了失語癥患者喪失的不是對嘴部的控制能力,而是單純的語言能力。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找到了語法基因存在的間接證據,因為有些基因似乎會對處理語法的神經回路禪城特定的影響。我們還不知道這個基因位于染色體的哪個位置,也不知道它會對大腦結構產生怎樣的影響。不過,研究者們已經對這個家族進行血液抽樣,準備進行專門的遺傳分析。此外,有人對另一些特定型語言障礙患者的大腦進行了掃描,結果發現,患者大腦的外側周裂區缺乏正常人的不對稱性。其他的一些學者則開始對患者的語法能力和家族史進行更為仔細的檢查,其中一些人覺得高普尼克的觀點令人振奮,另一些人則將信將疑。他們是試圖弄清特定語言障礙的遺傳普遍性,以及這種疾病到底會引發哪些不同的癥狀。(p341)

10人類語言的起源

人類語言就如同大象的鼻子,是自然界中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黑猩猩是人類的近親,但他們的語言能力遠不及嬰兒。語言并非產生于“大爆炸”,這只不過是一種錯覺。因為我們那些懂一點語言的祖先都已經滅絕了。人類語言已有400萬年的進化歷程,我們的語言能力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人類的語言有著截然不同的設計,他擁有一套被稱為“語法”的離散組合規則,這使得人類語言具有無限性、數位性和構成性的特點。無限性是指任何一門語言所包含的復合詞與句子的數量都是無限的;數位性是指語言中的離散元素是依據不同次序、不同方式組合在一起的,不由此實現語言的無限性,而并非像溫度計里的水銀一樣只有單向度的變化;構成刑事之語言的每一中組合都能表達特定的意義,而這種意義又可以根據其構成部分的意義以及相關的構成原則推測出來。(P352)

11語言專家

每個人說出的話,從語言機制的角度看可能合乎語法,從規定性的角度看又可能不合乎語法,“雙重否定”就是最好的例子。對于這一問題,眾多的語言專家各有高見。其實,對已經成為社會標準的方言,甚至俚語,我們都應該多學多用。在語言運用方面,最應該改善的是寫作的明晰和問題的得當。

結語

語言,洞悉人性的一扇窗

語言本能既源于遺傳,也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受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的啟發,人們將會找到潛藏于所有文化下的普遍行為模式。按“相似度”進行歸納,是人類天生就有的一種學習能力。盡管我們說著不同的語言,但我們擁有相同的心智結構,語言是洞悉人性的一扇窗。

哲學家、實驗心理語言學家杰瑞·福多爾致力于探討“句法剖析究竟是一個封閉的心智模塊,還是與一般智力混為一體”的問題。(p428)

在福多爾看來,桔子感知模塊是人類心智的一個代表性的固定結構,它負責逐字逐句地傳遞說話者心中的想法,而不被聽者的偏見或期待干擾。(p429)

2002年,喬姆斯基和比較心理學馬克·豪澤(Marc Hauser)、特庫姆塞·菲奇(Tecumseh Fitch)合著了一篇論文,這是一次不太常見的合作。這篇論文試圖打破語言學和動作行為研究之間的藩籬。作者將語言官能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語言官能是指與說話和理解相關的所有能力(包括概念、記憶、聽力、計劃和發聲),狹義的語言官能則為人類語言所獨有。他們認為,廣義語言官能中的許多能力是人和動物共有的,而狹義語言官能則專指句法的遞歸性。(p465)

譯者后記

一談到語言學,總有人會發問:語言學到底研究什么?語言還需要研究嗎?形象地說,語言是人類這個物種所擁有的一種可怕能力,最能說明這一點的,就是在東西方各自流傳了幾千年的兩個神話故事:一個是《圣經》中的“巴別塔”:另一個就是我國古代的“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當然,嚴格來說,倉頡發明的是文字,而非語言)??梢姡Z言就是人類擁有的一種可以降服萬物,令鬼神膽寒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語言學就是探索這一能力的起源、本質、構成、表現、應用和效果以及相關的各種生物、歷史和文化現象,并最終幫助我們了解人類這種“語言動物”的全部奧秘。(p469)

《語言本能》讀后感

最初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這本書的書名。當時望文生義感覺“語言本能”仿佛就是說語言是人的一種本能,稍微翻了這本書,感覺這本書關于語言學的術語也不是特別多,對于剛接觸語言學文字作品的我來說可能正好,于是帶著這樣的心情開始了對這本書的閱讀。

第二個讓我挺感興趣的就是這本書的作者和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關系以及作者的心理學方面的學位成就。雖然作者并不是語言學專業出身,而是分別獲得了心理學學位和實驗心理學學位,但是作者曾從事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對孩子的語言研究。而正是像作者所說的“我不是這個方面的專家,在涉及到相關領域的時候,我會請教這個領域的專家,而不是按照自己理所當然的想法去思考和寫作。”于是這本書里面就出現了很多的與喬姆斯基有關的內容,比如喬姆斯基的一些文章觀點以及研究語言學的方法。作者說自己和喬姆斯基是很要好的朋友,自己的一些研究思路也是因為受喬姆斯基的影響?;蛟S有些關于喬姆斯基和語言的之間的逸聞趣事是借由這本書第一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作者雖然是心理學方面的大家,但是卻對語言學有著如此濃厚的興趣。心理學涉及的學科其實也挺多,如物理學和語言學等。心理學和語言學的碰撞更讓我期待。比如書中的一個個語言實驗室的小實驗感覺就很趣。

語言學作為一門科學,這本書中當然也很有很多研究語言現象的實驗,但是感覺這些實驗的對象大多數都是一些個例,比如某某先生,某某家族。實驗的樣本都不是特別大眾化。于是很多實驗結果不是特別的具有普遍性。

另外,這本書也讓我了解到了更多的與語言學有關的專家和知識。這本書并非一家之言。就像上文紅色字體中一位語法學家提到的“句素”(也是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這本書為我拓寬了研究語言學的思路。

綜上,語言學是一門神奇的科學或者學科,有時候十分抽象,但是這門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運用,又讓人覺得非常親切。

?

?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