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可素,眼須色;筆隨手,手從心?!舅仡伾邸縉o.61
西方繪畫中有三個女子的身份最讓人牽腸掛肚,一個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一個是克拉姆斯柯依的《無名女郎》,還有一個就是約翰內斯·維米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夢醒遇見她——三月前
從盧浮宮到中國北京、再到上海的龍美術館,我沒有看到她。
看到的是另一個坐在維金納琴邊的少女,也是此次萊頓收藏荷蘭黃金時代名作展上約翰內斯·維米爾唯一的真跡。
這位迷一樣的畫家,生前窮困潦倒、資不抵債,逝世兩百年后才被發現他的驚世之作,所以被稱為“沉睡了兩個世紀的司芬克斯”。
他一貧如洗的原因是他從不追隨當時流行的宗教題材,不肯迎合達官顯貴創作宮廷畫。而且他作畫極慢,精益求精,在細節上投入外人看來性價比太低的精力。然而他固守。
他筆下多是平凡女子的居家日常,她們或倒牛奶、或做手工,或坐著彈琴,或站立讀信,且大都是在窗前,明亮的光從左側照進來,在人物身上幻化出豐富又柔和的色彩。
而我想要一睹芳容的那個女子,沒有任何場景提示她正在做什么、為什么出現在畫面里,唯一的動作就是略略轉頭時那一抹似笑微嗔的表情,和畫家本人一樣的神秘。
看完畫展后我的整個春節,幾乎都用來補課西方藝術史了。年初五晚上,夢里的自己飄到了那個荷蘭小鎮的上空,底下就是畫家的寓所。正想探進窗戶窺視她的身影,迷糊中很不情愿地醒了過來,心想一定是昨晚紀錄片看得太晚了。
我坐起身,習慣性地拿手機滑了下朋友圈,哇,揉了揉眼睛,這分明就是我要尋覓的她啊!定睛細看朋友分享的時間,正是我午夜做夢那會兒,彼時那刻,她正佇立在荷蘭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這幅曠世名作前。
立刻私信給朋友,告訴她這神奇的巧合,她那里天亮后回復我說:我在博物館看畫時,正想到你。
劇中尋覓她——七天前
望著躺了很久的畫筆,忽然有了臨摹名畫的沖動。第一幅,當然得是她。
然而她究竟是誰呢?畫家的女兒?妻子?情人?女仆?什么樣的身份會衣著樸素又戴著碩大一顆珍珠耳環?又是什么樣的際遇讓她瞪大了雙眼,朱唇微啟、欲言又止?
特意找出根據英國女作家特雷西·雪弗蘭同名小說改編的這部榮獲10項學院獎、3項歐洲電影獎和2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影片,猶如端賞一件藝術品,伴我度過了一個靜謐唯美的黃昏。
影片的對白極少,舒緩的背景音樂和油畫質地的光線時不時撩撥一下觀者的心思,也撩撥著劇中男女主人公微妙的情愫。
最為打動我的是她在打掃時輕輕挪開了畫架前的椅子,而畫家的妻子曾經告訴這位初來乍到的女仆畫室里任何東西都不準移動。畫家發現后非但沒有生氣反而面露欣慰,因為他發現,這個窮人家的女孩居然懂光影——他最愛精雕細琢表現在畫中的東西。
十幾個雞飛狗跳的孩子、只關心尿片和首飾還滿腹疑心病的妻子、成天催促他加快創作進度以討好經紀人換取錢財的岳母,這就是畫家每天作畫的環境,當屋子里忽然來了一個懂他的人,意味著什么?
文中偶遇她——三天前
就在看完影片的第二天,我的心理學導師分享了她做美術編輯的女兒寫的一篇公號文,題目就叫《少女回眸瞬間的不解之謎》,內容正是介紹這部畫作和電影的。怎么就這么巧呢?
而我開始動筆后不久,來到圖書館小憩,隨手從書架上拿下一本當季的《讀者》,竟然在其中一頁的插圖上見到了她(們),是小編知道我正在創作嗎?生活總是扔給我難以解釋的偶合。
不難發現,影片中少女的臉龐比畫作上要瘦削很多,但有一種不諳世事的沉靜之美,最為神似的是那兩瓣似合猶張的紅唇,好像要傾吐什么,又立刻壓抑回去。她和他之間,必須是有一些故事,也必須是沒什么世故,才會有如此難測的神情吧?
這一系列奇巧事件讓我想起榮格1952年發表的文章《共時性:一種因果關系的法則》。標題所說共時(Synchronicity),是指“某種心靈狀態與一種或多種外在事件同時發生,而所發生事件與當時主觀狀態屬于有意義平行關系的現象”。
通俗的講,共時是一種心理意象與物理事件的有意義巧合,甚至幾乎在同一時間發生,這里的“同時”包括幾小時或幾天之內的時間架構,而兩者之間并沒有因果關系。
你有沒有夢到自己將要去的一個地方,去了以后發現和夢里看到的一模一樣?你有沒有正在想一個人、一件事、一樣東西,一抬頭,就看見了TA?
回首再見她——今日午后
電影中我們會看到畫家自己調制的各種顏料,以及作為模特兒的女主第一次翻看畫作忍不住說了一句“顏色都不對”的細節,此后每一天畫的變化不由得越來越驚嘆,這正是畫家慢工出細活的講究。
據說維米爾作畫使用了一種叫“放牧”的技巧,啟發自代爾夫特藍陶繪制藝術。相同明度、同類色系、不同純度的顏色就好比一群“畜類”,將它們反復涂抹在一個區域之內,就好似任之自由交流,最后形成細膩、厚重、富有層次的色彩。
維米爾畫的是布面油彩,我不會油畫和水彩,但我想油性彩鉛的疊色特點正可以用作類似的嘗試。所以我不會像網上流行的很多彩鉛作品那樣完成一個局部再畫另一個局部,而是用素描技法整體排線上色,然后用同樣的筆或同色系的筆層層疊加,直到肉眼可見鮮亮如釉彩的效果。
比如,大家看背景可能以為就是上了一遍黑色,但其實在過程中先淺淺涂了一層黑,最后又重重上了一層黑,并疊加了熟褐色和深褐色,這樣,會增添油脂覆蓋的感覺。
同樣,為了調和人物面部的暖色,最后疊加了淺藍灰色和白色,?頭巾和衣服分別用淺藍灰色和黃褐色拋光,顏色就變得更為飽滿,并具有油畫質感。
用了七天時間,完成了這幅臨摹。我想她一定不是完美的作品,但一定是我的作品。她終于不在畫展,不在夢里,不在書中,而躍然我的紙上,讓我可以一抬頭就看到她,讓她可以一回首就望見我。
我不知道我為什么那么喜歡她,不然為何不到一百天里在不同地方讓我撞見?
榮格學派心理學家提出:無意識里沒有秘密。換言之,每個人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第六感”或“冥冥中”吧?就好比一雙“神的眼睛”,告訴我們知覺無法察覺到的事實。一切所作所為乃至思想,都逃不出無意識的觀視范圍。
每個人的作品猶如一面鏡子,一定可以照見自己。我知道她有一天會在我的筆下呈現,就如我的無意識會在每一幅畫里呈現。
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終把畫影照,相逢無須是夢中。
繪畫工具:
馬克·雷諾阿72色油性彩鉛
飛樂鳥彩鉛專用紙(16K)
2B鉛筆
電動橡皮擦
更多手繪手寫作品,請戳:
也歡迎關注我的另兩個文集:
作者愛瑋兒,一個喜歡寫寫畫畫的心理教練。從中學英語教師到500強中國區高管,三十五歲揮別職場,以自由顧問身份背包行走近30個省市。而今安心居家種菜,與七弦共舞,和筆墨作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