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王子,立志要娶一位真正的公主,可他又不知道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公主,就向一個女巫請教。女巫說判斷真正的公主有三個標準。第一,她對所有人都有禮貌;第二,她對窮人和富人都有關愛之心;第三,她必須有非常敏感的皮膚——怎樣才算敏感的皮膚呢?你在二十層床墊下面放一粒豌豆, 真正的公主睡在床上能感覺到豌豆的存在!
王子見了很多公主,都沒通過三個測試,特別是沒有通過豌豆測試。最后是一名女仆通過了三個測試——女仆機緣巧合之下在床上睡了一晚,但是沒睡好,被二十層床墊之下的豌豆硌著了。最后王子就娶了女仆,兩人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二十層床墊下的豌豆測試出豌豆公主,雖然是個童話故事,但從皮膚的敏感度,可以看出如何區分人的高低貴賤。
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提出的知識=體驗×敏感度,其實是指能內化為你個人能力的知識,才是你所有體驗和敏感度的結果,體驗代表輸入,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敏感度,怎么理解這些體驗,而不是簡單的感受和記憶來處理,這就是馮友蘭的那句話,讀書是一精其選二解其言三知其意四明其理,只有達到“六經注我”,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經”,這樣的高水平修煉,就能達到“周郎顧曲”的境界。
知識的獲得最終是為了創新。德韋克在《看見成長的自己》中提出mindset心智模式這個概念,就是指一種思維模式,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據此提出創造力=知識×好奇心想象力,其中好奇心想像力就是心智模式。我們得出創造力=體驗×敏感度×心智模式。
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里說,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而且還能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敏感度低了不行,高了也不好,過度擬合式的敏感,帶來的不是豐富的心靈而是糾結的煩惱。這就要難得糊涂,忽略噪音。
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夫人說過:偉大的頭腦談論想法,中等的頭腦談論事件,弱小的頭腦談論人。這三種人就是讓事情發生的人、看著事情發生的人,根本不知道事情發生的人。最高水平的敏感度就是“見微知著”,但這又何其難,又容易落入無法“一葉知秋”、經常“管中窺豹”的地步。
我的結論就是,多經歷、少空談、慢定論。所有以上避免一葉障目而能一葉知秋的辦法,唯有積累和理性思維。
沒有積累,就沒有體驗。無論如何,多讀一些書,多走一些路,多歷一些事,親身去體驗一切,永遠是認識世界、形成獨立判斷最好的方法。體驗的過程很重要,理解過程才是深刻。看透人生并不算深刻,把人生看透其實很容易,因為人生的結局都是死亡。然后運用理性思維在體驗的過程中提升洞察力、錘煉批判性思維和對真善美的感知,懷抱愛心和慈悲去對待這個世界,這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