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是一種典型的群體影響個體的情況,從眾沒有好壞,有時從眾是好的,有時是壞的,有時又是無關緊要的。
什么是從眾
從眾:從眾是根據他人而做出的行為或信念的改變。是否從眾最重要的是,當你脫離了群體時,你的行為和信念是否仍保持不變。
當然,提醒你,我跟隨大眾——不是不用腦子式的服從,而是發自內心的對社區觀念的持久尊敬和敬仰。
從眾可以表現為許多形式,以下考慮兩種行為:
- 順從:靠外在力量而表現出的從眾行為。如果我們的順從行為是由明確的命令所引起的,我們稱之為服從。
- 接納:真誠的、內在的從眾行為。
什么是經典的從眾研究
謝里夫的規范形成研究
謝里夫想知道,在實驗室情境下是否有可能觀察到社會規范的形成。具體就不介紹了。最后實驗的啟迪是:我們對現實的看法未必就是我們自己的觀點。
暗示的作用很強大,比如喜劇所具有的笑聲軌跡,在同一工作群體中人們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比較危險的是模仿自殺的現象也與暗示有關。
阿施的群體壓力研究
具體就不介紹了,大致是通過其他人的錯誤答案來影響實驗者的判斷,造成了一定的從眾。
阿施的實驗程序成為后來許多實驗的標準程序。但是這些實驗缺乏“世俗現實性”,但確實有“實驗現實性”,在其中實驗者并未涉及到明顯的從眾壓力——既無“團隊合作”的獎勵,也無個體化的懲罰。如果在這樣小的壓力下人們表現出從眾行為,那么在直接強迫情形下,會怎么表現呢?所以有了以下的實驗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考察了當權威的要求與道德的要求相抵觸時會發生什么行為。這些實驗構成了社會心理學最著名也是最有爭議的實驗。具體不介紹,大致是讓實驗者“被迫”電擊他人。
結果很震驚,服從的比例很高。
什么因素引起了服從
米爾格拉姆變化各種社會條件,得到了0~93%的服從率。結果發現有四個因素會影響服從:
- 受害者的情感距離
- 權威的接近性與合法性
- 權威的機構性
- 不服從的同伴參與者的釋放效應
受害者的情感距離
我們很容易貶低遠離自己的人或失去個性的人;相反,人們對于個性化的人是最富有同情心的。
個人問題:這個情感距離是否是由于觸及到人的同理心,也就是“鏡像神經元”從而影響到的?
權威的接近性與合法性
研究證實,要求命令的發出者在空間距離上的接近性會增加服從率。但是,權威必須被認為是合法的。
個人問題:是否是由于人的“懶惰”造成不愿意思考而寧愿服從權威?
權威的機構性
有機構作背景的權威易發揮社會權力。
群體影響的釋放效應
假設當你面對不公正的教師,完全有理由指責他時,你還是猶豫了,后臺同學們接二連三地紛紛指出不公平的事實后,你也跟著他們一起指責起來,這就是釋放效應。
對經典研究的反思
阿施和米爾格拉姆等人揭示出服從如何優先于道德發生,就強制人們違背自己的醫院而言,他們都成功了。他們不僅僅是在探討學術課題,而且在提醒我們注意自己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沖突。他們揭示了,也證實了,某些熟悉的社會心理學原理:行為與態度之間的關系,情境的力量,以及基本歸因錯誤的強度。
行為和態度
第4章講到,當外界的影響作用超過了內在的信仰時,態度便無法決定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做出了針對受害者的行為,被試必然會把他看成是沒有價值的個體,這種“譴責受害者"的過程被用來訓練拷問官。批評會產生輕視,輕視會引發殘暴,而當殘暴被認為是合理行為時就會導致獸行,接著便是殺戮,然后是大規模的殺戮。
相反的是,人類也有另一種潛能,就是英雄主義。開始做出了順從或者抵抗的行動,這就會形成一種態度,而態度隨后又會影響行為,行為反過來加強了態度。
情境的力量
社會規范所具有的壓力,以及要預測行為,即使是我們自己的行為,也非常困難。
情境有時會誘使普通人贊同謬誤或向殘忍屈服。當分散工作,大家各司其職時,邪惡似乎更易進行;拖延同樣是對自我傷害的無意識的放任。
基本歸因錯誤
我們通常會把事情歸咎于某個人的人格特質,但是實際上好人也可能做壞事,壞人也可能做好事。
什么因素可以預測從眾
如果任務判斷非常困難,或者,參與者感到無力勝任,那么,從眾比率會大大增加。
如果群體由3個或更多個體組成、凝聚力高、意見一致和地位較高的話,那么從眾的程度最高。
群體規模
3-5人比只有1-2個人能引發更多的從眾行為。當人數增加到5個以上時,從眾行為會逐漸減少。很多小群體的一致意見會使某個觀點更可信。
一致性
如果有人破壞了群體一致性,那么會降低群體的社會影響力;相反如果你能找到某個人和你立場一致的話,那么你為某件事站出來就容易的多。觀察到其他人持有異議——即使這種異議是錯誤的——會增強我們自己的獨立性。
凝聚力
我們認為群體之外的人提出的少數派觀點,對我們的影響要小于我們自己群體內少數派觀點對我們的影響。
一個群體的凝聚力越強,對成員的影響越強。
地位
地位越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響力
公開的反應
在實驗中,人們必須面對他人做反應時要比私下里回答問題會表現出更多的從眾行為。
無事前承諾
個體一旦在公眾面前作出承諾,就會堅持到底。聰明的說客往往知道這一點。銷售員所提的問題往往鼓勵我們對其所推銷的東西做積極的評價而不是消極的評價。
那些從來不收回自己觀點的人愛自己勝于愛真理
個體為什么會從眾
莫頓·多伊奇和哈羅德·杰勒德把這兩種可能性命名為:
- 規范影響。想要被群體接納和免遭拒絕。
- 信息影響。獲得重要信息。
遭到社會拒絕是令人痛苦的,通常要付出情緒上的代價。規范性影響易導致服從。
另一方面,信息影響會導致人們接納,他人的反應也會影響我們對模糊刺激情境的解釋。
所以,對社會形象的關注往往容易產生規范影響。而希望自己行事正確則往往容易產生信息影響。
通俗而言,為什么我們會從眾:
- 我們想要得到別人的喜歡和贊賞
- 我們想要做出正確的行為
誰會從眾
通常情況下,是不是有些人更容易受到社會的影響?在對從眾者的判別中。研究者主要關注兩個預測指標:
- 個性
- 文化
個性
人們一直在努力尋找個性特征與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但僅僅發現二者之間具有微弱的聯系。
第4章講到過:內在的因素(態度、特質)很難準確地預測行為,與此同時,它們卻能較好地預測個體跨情境的一般行為。
在“微弱的”情境中,個性確實是起作用的,如果在不同的情境里對兩種類似的個性作比較,那么情境的影響作用會超過個性差異的影響作用。
文化
從眾和服從在全世界都非常普遍,但是它們也會表現出文化和時代差異。
我們如何抵制從眾的社會壓力
逆反
個體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因此如果社會壓力非常明顯,以至于威脅到個體的自由感時,他們常常會反抗。
逆反心理理論——人們確實采取行動來保護他們的自由感——已被數個實驗研究所證實。
逆反理論有助于我們解釋青少年酗酒行為。
堅持獨特性
當個人認為自己是獨特的并且這種獨特感是中等程度時會產生較好的自我感覺。
只有當個體與眾不同時,也只有以這樣一種方式,個體才會意識到自我
似乎我們并不喜歡太離群,然而有趣的是,我們大家都希望與眾不同,并關注自己如何與眾不同,但是正如自我服務偏見所揭示的那樣,我們并不只是追求某種獨特性,而是追求正確方向上的獨特性。我們要求不只是與眾人不同,而是好于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