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添置了不少物品,買了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也買了新手機。買中大件物品不再像以前一樣考慮許久。一來是經濟上比之前好,二來是觀念的變化,不必計較這些消費。
受成長經歷的影響,自己深知錢來之不易,固從小到大,都不亂花錢。不管是掙多掙少,都不愿做月光族。如今,雖然不能說掙得很多、花的也不少,但也許在別人看來,自己的收入和消費似乎是不太匹配的。這不是我有意為之,而是一種消費的慣性。
一個記者采訪一位企業家,問”中國有很多美德,哪個美德是被夸大了的“,這位企業家說是”節儉“。是的,從小我們受到的教育就是”節儉“,不節儉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那為什么這位企業家說不應該過度強調節儉呢。在5年前,我會對這個觀點也許會持否定態度,但現在,我對這個觀點深表認同。
節儉與否和品德無關。奢侈并不能說這個人就是壞人,更何況用是和非兩種價值觀來評判一個人本身就是不可取的方式。節儉只是教育小孩子尊重勞動成果,收獲來之不易。
節儉并不能讓生活過的更好。人的生活質量和經濟能力是相關聯的。在經濟能力有限的時候,開源節流是唯一的方式。但我們需要注意,節流只是保障生活持續下去的臨時的方法,開源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開源才能讓生活更好。
"節儉對人最大的影響是思維方式的影響。節儉的人對待錢的態度往往是怎么省錢,而不是怎么掙錢。長此以往,將很容易形成思維慣性,不在開源上想辦法、而不停的想方設法節流。《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中的兩位爸爸就是一個鮮明的對比。
節儉容易給人一種“小氣”的感覺,不利于社交和團隊建設。中國有句古語“財散人聚,財聚人散”。作為個人,沒有人喜歡和“小氣”的人交往;作為一個公司一個團隊,老板的“奢侈”行為能增加團隊的凝聚力和信心。
“積極消費、不節儉”有利于加強人追求“錢”的欲望,從而更加努力的工作,同時增加成就感。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就在公司年會上積極鼓勵員工家屬積極消費,只有錢用出去了,員工才會更努力的去奮斗。
本文寫于2015.4.27 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