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已經是去年的事了,恰好是去年的昨天,真巧。
那天剛好周末,朋友成杰問我要不要去泰山,我對泰山神往已久,當即答應。
出發的時候我們三個人,成杰,建波還有我。三個男的簡單規劃了一下路線又背上簡單的行囊,坐著火車朝泰山走去。
泰山自古就有名氣:登泰山而小天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打小就聽到好多關于泰山的詩詞佳句,充滿神秘感。
火車呼嘯著離泰山越來越近,心情也越發激動愉悅。到達泰安火車站,下了火車,已經是下午四五點。抬頭已能看見不遠處巍峨聳立的泰山,走在人群中,也是聽得開口泰山閉口泰山。
登泰山選的時間一般都是晚上八九點開始從山底出發。登上山頂需要六七個小時,快的也要四五個,凌晨四五點到達山顛,剛好可以看到壯觀的日出景象,很多人登泰山,就是為了一睹高山云從中的日出之美。我們三也是沖著這個目的來的,喊著六字口號:登泰山,看日出。
時間還早,我們便在山腳下閑逛著,去了比較有名的虎山公園。里面人很多,除了泰安本地人,大多都是為入夜之前登山做準備的游客。在虎山公園的一角看到許多巨大無比又奇形怪狀的石頭,三三兩兩,或橫或豎,分布在溪流兩邊,雜草叢生。
吃罷晚飯,聽從餐廳老板建議又跑去旁邊商店一人買了一根拐杖。小巧輕盈,前面有個彎勾,便于手拿。基本每個登泰山的都人手一根,我把它叫做打狗棍,拿在手里,登山時撐著爬石梯能省很多力。
紅門是登泰山的起點也是必經之地,有個巨大的廣場,游客們在這里做著登山前的準備。天漸漸黑了,廣場上的游客們也漸漸增多,一場浩浩蕩蕩的登山運動即將開始。我們三人背著包,拎著買來的零食,拄著拐杖慢慢的加入了隊伍。
登泰山的路線很多,對我們初登泰山的嫩仔來說選擇既可以成功登頂又可以領略到各處經典風景的路線是最好的。我們選擇了從紅門--中天門--十八盤--南天門--玉皇頂的路線,后來才知道這是最經典的登山路線,看著前后那么同行之人,我們也深信不疑。
紅門到中天門是登泰山的第一站,路全是由長約2.5米,寬1米的巨大水泥石階鋪成,順著山脊海拔一路向上。石階兩邊都是郁郁蔥蔥的大樹,樹齡幾十幾百都有,枝繁葉茂,高聳入云。我們跟著人流踩著石梯慢慢的往上爬著,年輕力盛,倒也不累。有小孩跑的快的,追逐著從身邊跑過,不顧后面大人叫喚。也有年紀五六十甚至六七十的老奶奶老大爺手挽手拄著拐杖慢慢的往上登著,累了就坐在邊上臺階上休息一會。吃點東西,補點水分。登山不能急。
大約登了一小時左右,天色已經完全黑暗下來,看看表已經快8點。空氣中夾著悶熱和水氣,地面也隱約感覺濕滑。來的時候看過天氣預報顯示多云轉陰,沒有怎么擔心會下雨。但天氣在慢慢轉變,兩邊的樹葉也開始被風吹的颯颯作響。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在擔心會下雨。每個人不自覺的加快了腳步。
快要到中天門時,坡度越來越大,石階也越來越窄,每個石階上都站滿了人。往后面看去,看見排起的一條長龍打著手電閃著亮光慢慢蠕動。看不清有多少人,也數不清有多少亮光,人生鼎沸,蜿蜿蜒蜒。
雨不緊不慢的還是來了,剛開始下的不大,只是細小的雨點,人們不為所動,權當上天給爬山的辛苦人們的甘霖滋潤了,涼快舒服。又登了幾步,雨勢越來越大,人們已經抵擋不住大雨的侵襲,紛紛拿出背包里的雨具,最齊全的人套著雨衣又打著雨傘,真是有備無患。我們三萬幸也帶了雨傘,便撐著傘一步也不回頭的往前走去。有沒帶傘的年輕人鎮定自若,任憑風吹雨打,他自前行不改。也有情侶共用一把傘的相互依偎著攙扶前進。帶了小孩的游客和年長的老人受大雨阻礙多半下山回去。安全是最重要的。留下的登山者大多為年輕人和身強力壯的中年人,他們繼續發揚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一步一步往山頂登去。雨勢并不減小,越往上走,風也越來越大,即使打著傘也毫無避雨的幸免。石階也越來越滑,靠在石階兩邊的抓著索道相互拖拉前去,中間的只能拄著拐杖相互攙扶,萬萬不可滑倒。終于到了中天門,大家可以找個避雨處稍作休息,吃點東西,補足營養。我們三也累的不行,坐在冷石凳上大口喘著氣,打開礦泉水呼啦啦的喝著。看著還未上到平地的人兒暗自欣慰。
休息不到片刻,還得走呀,這才第一站,耗了兩小時,已經快10點了。整整衣服,開始向第二站傳言"天下第一彎"的十八盤前進。雨勢并沒有因為人們的登山精神而減小,它一心一意澆灌著登山的人群淋濕了人們的衣裳,卻更加激起了人們登山的決心。我們三也是好男兒,相互打氣,向著十八彎激昂前行。越往上爬,空氣也越來越冷。前行的人們有的已經穿起了厚厚的軍大衣,這個時候這個綠色的寬厚的大衣給它們的主人們是實實在在的溫暖。又往前爬了一會,雨有點小了,我們收了傘繼續前進。
經過了一個古老的建筑:斗母宮。太累了,也沒細看,就看到有人在燒香和叩拜,這時拍照都已經疲倦了。坐在石凳上休息,借著微弱的路燈看著人們疲憊的臉龐,心里不知道是問自己還是在問他們為什么這么累還要登泰山
。成杰坐我邊上拍拍我的肩膀,指著兩個年輕姑娘對我說,要不要過去打個招呼,咱五個一塊走。我覺得有趣,也想聊聊天,便過去打了招呼才知道她兩在山東上學,和我們一樣都是大二,也都是初登泰山。讓我們驚奇的是她兩都沒有帶傘,全身已經濕透,頭發還躺著雨水。一個短發姑娘倒很堅強說不礙事,一個長頭發姑娘帶著眼鏡或許感覺冷和她靠的很緊。我們三個男生正能量爆棚,告訴她們可以和我們一塊走。又坐了一會,冷風吹來打了個寒顫,再坐就走不了了。伴著墨黑的夜色和不大的雨滴,一行五人分三對,建波獨自一人在前面開道,我們兩對相互攙扶前進。
天下第一彎絕對不是虛的,陡的讓人膽戰心驚。十八盤全程1600余個階梯,又分慢十八盤,不緊不慢十八盤,緊十八盤。前面393級地勢較緩,階梯坡度相差也比較小,大概三四十度斜角。到了中間767級地勢陡峭,坡度增加較大,已有四五十度斜角。走過了"慢"和"不緊不慢"是不值得炫耀和欣慰的,最要命的是最后的緊十八盤,雖然夜色漆黑,看不清坡度有多嚇人,但轉過頭來往后面望去,你會驚訝不已,所呈現的人群的分布因為地勢的陡峭而高高低低。往后看了你會后悔,所以老道的登山者是不回頭的,以免生出恐懼,只盯著腳下的石階和前面的方向。 ? ? ? ? ? ? ?這個時候也有因太過艱險而放棄登山的人。也有剛從山頂下來的人,看不清臉色,想必他們帶著自豪和虔誠。我們五個都關了傘擠在人群中,踉踉蹌蹌,舉步維艱。建波有時走的快了,我們就喊他在邊上停一停,生怕找不著人。石階又滑,雨滴飄打,有人沒站穩摔倒的,旁邊人趕緊一把抓住衣服,這要滑落下去就是粉身碎骨呀。驚險!我們也小心的走著每一個石階,怕踏空了,怕摔倒了.....一條長龍綴著燈光彎彎曲曲,緩緩前行。爬過了地勢最為艱險的緊十八盤,所有人都呼出一口長氣,自豪啊,驕傲啊。勝利就在眼前。
短暫的休息之后我們五人向著第三站南天門出發。已經管不上身體的寒冷和饑餓了,我們需要最早到達山頂,盡管我們都知道已經看不到日出了。我們選擇前進,大家也一樣。精神的戰斗鼓勵著每個人,我們的內心都在嗷嗷叫。 ? ? 南天門已隱約可見。 越靠近南天門,燈火越明亮,人聲更加鼎沸,小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甚至已經聞到了雞蛋灌餅的香味。饑腸轆轆的我們,那時就是為了美食在往前沖呀。雨已經小了很多了,風吹的讓人哆嗦,整個山谷閃著無數的星光,路燈七七八八的照在人們淌滿汗水的臉上。這是一段偉大的旅程。我們繼續前進。
終于到了南天門,在海拔1460米的高處,聳立著兩根四米高的石柱,像強壯的衛兵威武霸氣。中間一塊橫立的石坊,大寫紅印三字:南天門。在黑夜里借著微光閃閃發亮。我要對它敬禮,對自己敬禮,對所有登上泰山的人敬禮。
上了南天門是一個巨大的廣場,就像市中心的廣場一樣,商鋪林立,旅館酒樓應有盡有。小販吆喝著,游客四處走動著,好不熱鬧。我們五個東瞅瞅西瞅瞅,想找一家飯店吃點熱乎的東西。每走近一家飯店或面館,都被門口的菜價牌子狠狠的震驚了一下:一碗雞蛋面20,一碗蛋炒飯25.....嚴重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泰山之高,南天門的物價更高。只好去尋找超市買泡面,10元一桶硬是比山下貴了一倍。就算你買著了,你也沒熱水泡,人太多了,店家壓根來不及燒熱水。好吧,我們放棄了吃熱乎美食的奢侈念頭。默默的從背包里掏出僅剩的面包餅干靠在欄桿上狂吃起來。我看看你你看看我,黑夜里哈哈大笑。到了這里,氣溫已經很低了,很多人都在搶著購買軍大衣,因為最后的山頂還要更冷。我們五個誰也沒買,仗著年輕力盛吧。最佩服那兩個女孩,看起來那么瘦弱,在刺骨的寒風下,身穿薄衣卻裹挾著一顆倔強的心。好了,吃飽喝足,向最后的玉皇頂沖刺!此時已經凌晨三點多。
登泰山的人都是很虔誠的,剛開始可能只是想領略泰山的雄偉,到最后每個人都是為了信仰,一種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猶如神明一樣在召喚你,即使你身心疲憊,雙腳疼痛,不到最后一步你絕不會后退。走過一排排的古老建筑,從青磚綠瓦的城樓下穿過,來到最為原始的石林之中,又穿過人工砸造的石路,來到了一塊空曠的山地。海拔1500多米,冷風呼嘯肆虐。夜,冷極了。我們五人并排站在護欄邊上,看著黑夜里連綿起伏的山脊,還有深不可測的山谷峽道,再看看遙遠的天空和聳動的人群。內心的豪壯之情噴薄而出。我對著遠方大聲喊了一句:天王蓋地虎,老子來啦。然后成杰,建波也高聲喊著:泰山,我們來啦。就連兩個小女孩也嘶聲力竭的吶喊著,是啊,泰山,我們終于來了。這近8個小時的艱苦奮戰得到了偉大的勝利。泰山聽到我們的吶喊,報以回音,傳遍大地,響徹山谷。我們互相看著,哈哈大笑,又叫喚著:最后500米,能走不。能。干脆爽朗。
泰山的最后一站就是玉皇頂了,是泰山的主峰之顛,也是所有登山者最后的終點。海拔1545米,站在這里真正體會到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山頂有許多建筑,始建年代已經無從考究,明成化年間重修,后來歷朝歷代添補修繕,頗具規模。玉皇頂因有玉皇廟而得名,玉皇殿是其最大建筑。殿內祀玉皇大帝銅像,也是歷代帝王登泰山時設壇祭天之處,四面霞光,云霧繚繞。我們到時殿門未開,無緣入內參觀,便在殿外眺望遠景。這里也是觀賞日出的最佳位置。場地可容納上千人,四周裝有護欄,站在這里離日出最近的地方,看著浮云變幻,似遠似近,好像天宮一樣。我們知道看不到日出了,準備下山。也有人不死心盼望著日出的,坐在石板上裹著軍大衣獨自等待。那是勇士,也像一個孤獨的老人......
開始下山時,已經是凌晨五點了,天還是漆黑,我們下山了。下山并不比上山容易。經過十八盤時,下山你往前一看,陡峻高深,膽戰不已。可你還得全程看著,恐高的人是萬萬下不了的。一行五人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從十八盤出來,個個面目猙獰,疲憊不已.....下到山腳,一塊吃了早飯,便各自回校.......革命般的友情從此奠基下來。
回到學校,我還專門找了有關泰山的視屏,探究為什么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要不顧艱辛的登上泰山。有一個北大老教授居住在泰山腳下,十年登泰山三十余次,記者問他為什么,他說:信仰,登泰山是一種信仰。沒有比這更好的解釋了。還有那位在南天門雙手合十向我打聽玉皇頂的大姐,背著一筐香火蠟燭,一臉虔誠的向前走去。這些足以證明泰山某一程度上是人們的精神寄托,從遠古到現在,從海外到海內,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
登泰山,就是登山者們找尋自我,追求信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