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單位的同事在一次會議上發言,從內容到文筆,技驚四座,贏得一片贊揚聲,你疑惑,為什么受表揚的是TA,而不是自己?
項目階段總結報告,你加班加點辛辛苦苦做出來,領導一看,改!一周的時間,前前后后改了12次,而另一個項目組的同事只用了2天就搞定了,同樣是帶項目,做人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都是寫晨讀感悟,都是寫了好幾個月,自己每寫一篇都跟便秘似的憋的難受,別人隨便一寫就是個最佳、隨意一投就能上首頁,再一隨意就是個爆文了,分享錄課忙不停,簡直要坐火箭飛起來的節奏,你只能眼饞,為什么?
為什么為什么?每天都問為什么,煩不煩,你咋那么多問題呢,除了問為什么,不會問點別的么?能,就是怎么讓自己也技驚四座、也飛起來、也快速搞定工作?
這還差不多,來,姐姐告訴你怎么做到:提高效率!再讀一遍:提!高!效!率!,我知道你這個問題寶寶會繼續問怎么提高,這樣來提高:以終為始確定目標、解剖內容各個擊破、邏輯清楚少走彎路。
以終為始確定目標
接到一項任務,你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確定做這項任務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
就說上面在會議上發言的同事,在會議之前有通知說讓大家準備發言稿,你聽到和之前有一次內容差不多就沒準備,直接拿的之前的資料。
而實際上會議要求的發言與之前的資料有相似的地方,不一致,同事是精心準備的,完全圍繞此次會議的主題,著重介紹了自己當前的問題,同時兼顧單位的形象,全面客觀,而你只能瞪著之前的資料頭腦一片空白。
你說,這樣能得到贊揚的會是你嗎?
解剖內容各個擊破
和美帝國主義客戶一起做項目,會有各種各樣的會議,最傷腦筋的是QBR(Quarterly Business Review)--- 季度業務審查。
你辛辛苦苦加班加點甚至熬夜做出來了,領導過了一遍,基本每個點都得改,一周時間,前前后后改了12次,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心情巨不爽,以致于每次談QBR色變。
可有總結過為什么?你是不是上來就寫了一通,以致于領導過目之后基本全得改?面對眾多的內容一時迷惑了,不知從何處下手了?
QBR實際上是分為幾大部分的:項目總體時間軸,人力物資配備情況。已取得的成果,待完成的工作,遇到哪些困難:自己解決了哪些,哪些通過協助完成的,未來的工作需要客戶提供哪些方面的解答和支持,等,最后留出來Q&A的時間。
當你明白了這幾部分之后,再分別各個擊破,是不是比你搞得焦頭爛額要好得多?
事實證明,第二次做這個報告的時候,你輕松了很多。
邏輯清楚少走彎路
憋晨讀感悟憋的難受,花了很長時間,質量依然不咋地,因為邏輯順序不對。這就和要把大象裝冰箱,總共分3步:1打開冰箱門? 2把大象裝進去? 3把冰箱門關上,這3步是有邏輯順序的,不能顛倒,否則無法完成:你不開冰箱門能把大象裝進去不,你不開門有必要來第3步把冰箱門關上不?這就是邏輯順序。
寫感悟是輸出,是把你對晨讀內容的感受以文字或者思維導圖的形式表達出來,整理自己思緒的同時接受可能收到的別人的評論,這是輸出。
與之對應的是輸入,晨讀感悟的輸入從狹義的角度來講,就是晨讀內容(語音或文字)、檢索的素材等,但是從廣義的角度來講,就是腦子或者肚子里得有貨,而且得一直有存貨,才有可能輸出高質量的內容。
這就要求你有持續不斷的高質量輸入:閱讀、學習、思考、踐行,千萬千萬不要忽視閱讀學習的重要性,你看看哪一個最佳的心得里面沒有素材的重要性?哪一個真正的作家不是保持著高質量的輸入?哪一個功成名就的人不是愛閱讀愛思考愛踐行的人?
要先有輸入再有輸出,這個順序不能搞混,你只有平時的輸入積累好了,才能有效的輸出,當你不知道從哪方面著手時,試著把大綱列出來,往里面填自己的東西,哪怕很難看,那也是自己的輸出,有開始才有改進,有句很時髦的話不是這樣說嗎?做,就對了!
還有句話想說:寫字兒是如此美好的事情,任何功利性的考量都是對它的玷污。
可以學習別人的構思、技巧、排版布局等,但不要太追求最佳、首頁和爆文,只要踏踏實實往前走,你想要的,歲月都會給你,如果還沒有,那是你還不夠好,時機也未到,繼續努力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