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每日反思第70天。
寫昨天的反思文章時,我忽然問了自己一個問題,現在我自己以為的反思究竟是不是反思?這是一個底層的問題,如果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這幾個月來我的努力豈不是在做無用功?
我重新閱讀了得到專欄的文章,李笑來老師對這個概念的定義是: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大衛迪紹夫在《元認知:改變大腦的頑固思維》一書中對元認知的定義是:我們審視自身思想的能力。我的認知和行動與這兩個定義是有偏差的!
在我自己寫的每日反思里面基本是自己對得到專欄的理解、延伸聯系和實際應用,這算不算是元認知?
按照迪紹夫的觀點,反饋回路包括四個主要因素:事實、聯系、結果和行動,一個元認知回路是無意識的信息進入 到意識空間,并且轉化成能重新轉回系統作息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兩種水平的元認知,即低水平元認知(我們接受認知的想法和感受)和高水平元認知(我們從所想所思中分離出來)。為方便區分,我將前者稱為認知,后者稱為元認知。
通過元認知應用,我們能夠越來越且有自律人格,進而改變整個生活,同時我們引導和管理信息進出意識空間的能力也會增強。由于科技的發展和積累,人腦相應要適應變化,在適應過程中意識相應在自我協調和自我失調間取得平衡,形成了自我對稱的人格 ,這種人格對外部輸入施加更多的有意控制,進行有意識的自我敘述,加強大腦的適應能力,進一步有效利用元認知能力。通過這種元認知-自律人格-自我對稱-有意識自我敘述-適應-元認知的往復循環,人類發生了快速的文化進化。(如下圖)
對照一下自己的行動。每天寫作(現在不敢自稱“每日反思”了)是認知,而今天對寫作狀況的分析是元認知;訂閱得到專欄學習是認知,發現專欄太多陷入“進步焦慮”繼而自我調整是元認知。其實平時我所寫的大部分內容是認知,只有一小部分才可以稱為元認知,按照迪紹夫意向性分階標準,我現在的意向性大約可以到3.1階。
再想一想自己今天的心情,本周一發的留言獲得了784個贊,滿心期待能在獲獎名單中有一席之地,但未能如愿,本周十大熱評中幾十個贊的就能入選,也沒有我,心情不知多失落。再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思考,其實這是一種虛榮心在作怪,那篇留言雞湯的性質太多,沒有啥真實有用的內容,再說自己寫作的目的,本身就不是為了留言加精,無意中寫了個小爆款,自己還是賺了呢!如此一想,不由心中釋然,這也是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人腦在自然進化過程中出現了前額葉,這使人類具有了元認知的能力,人類不斷有效利用元認知循環,推動科技水平和認知水平的提高,實現了文化進化。在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技術和信息的快速發展,驅趕著人們前進,要想不落后,必須不斷成長。我認為,現在應該算是一個認知進化的時代,對于個人而言,要學會做減法,要設定好目標,不斷砥礪前行。前進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通過反復練習,不斷加強元認知的能力,促使自己的認知不斷更新和提升,加速進步,把自己打造成有成長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