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陽光與陰暗

夢想也會長大,不過是朝著童年的方向。 ——阿多尼斯

前段時間在看的一部劇《This is us》,講述了一個小家庭里面每個人生活中遇到的煩惱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獲得的成長。劇里的Jack與Rebecca是一對感情深厚的夫妻,影片一開始是懷著三胞胎的Rebecca在準備生產。最后在醫生的幫助下,保住了其中的兩個,然而還是有一個沒能順利生下來。遺憾難過的兩個人,卻非常巧合的遇到了被遺棄的同一天出生的Randall。

像這種家庭劇,要吸引觀眾,在中國的習慣是制造非常多的戲劇沖突。然而這部劇完全沒有那種套路式的沖突。當然該劇采用各種插敘、倒序、雙線推進的技巧還是讓這部劇增色了不少,可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這個三胞胎各自的個性以及因此而來的命運(記得在剛上大一時,老師就跟我們說,如果大學4年你們能夠形成一定的專業性的眼光和思維,那么你就沒有白學,如果是這個原因,那我該慶幸了,啊哈)。

三胞胎分別是:一直煩惱自己體重的Kate;英俊且當紅的肥皂劇男演員Kevin;以及衣著光鮮亮麗的顧家生意人Randall。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成長是一部很長的歷史。對于Jack與Rebecca這對父母來說,一下子要面對3個小孩,對于初為人父人母的他們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們都想做好自己的角色,然而總覺得力不從心。而對于這3個孩子來說,他們之間不可避免的,競爭非常明顯,每個人都想贏得父母的關注。Kate以及她的肥胖,Kevin的質問和委屈,Randall的完美主義,他們通過這些也確實部分地贏得了爸媽關注。看到這里,想起了我們的小時候,那樣的努力,那樣的想去做一個好孩子,不也是特別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認可嗎?

劇中讓我感動的細節有很多很多,當Kate被同伴們嘲笑排擠的時候,爸爸的安慰與鼓勵;當Kevin因沒被注意到差點溺水而質問的時候,爸爸誠懇的認錯和道歉。當時我就在想,如果以前父母也是以這種態度對待我們,那該多好!然而這只是如果,過去失去的,已經發生了,要是沉浸在過去,那么必得要以后慢慢討回來的。

所以劇里面關于和解,提到了很多。與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Kate長久以來對自己形成的自卑,造成不敢去愛;Randall對自己完美主義的壓迫,Kevin上臺前的緊張與習慣性的自我貶低,他們都有自己所要處理的傷,也是自己所要承受的部分。還有與父母和解,不再去埋怨,而是慢慢過上新生活。Randall對自己親生父親的逐漸原諒,對媽媽瞞著自己親生父親的事的理解;Kevin對自己繼父慢慢的接納。

確實,過去的經歷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尤其是童年經歷)甚至塑造了你的人格,成為一道繞不過去的傷,它影響了你的人生底色。

從文學的角度,當我們提及童年的時候,涌現起來的仿佛都是無憂無慮、金色爛漫。童年,它無疑是一個美好的詞,它代表著希望,代表著純真,代表著永遠逝去的情懷。

然而,在心理學看來,童年時留下的創傷甚至有時超越了這種天真純粹所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我們知道弗洛伊德在進行心理分析的時候,特別重視童年經歷的作用。這造成了之后的心理學家甚至把這種影響推算到更小的0-1歲。童年對人的影響不可否認。所以,KY教主那篇文章《所以,一切真的都是童年的錯么?》引起了廣大網友的討論。甚至在豆瓣專門有一個“anti-parents 父母皆禍害”的豆瓣小組,網友在里面討論了在兒童時期自己的各種傷害。知乎上“童年陰影真的會相隨一生嗎?”這個問題得到了數千個網友的關注與回應。? 他們的話語總是讓我們不能不為之深深的觸動。

“父母一生在等著我們向他們致謝,而我們卻一直等著他們向我們道歉”

“就算你已經釋懷,但是 午夜夢回的時候,它經常會悄悄到訪”

……

然而大多數時候,我們很難說發生這樣的事情到底是誰的錯。每個人一定程度上都是上一代的受害者,怎樣去停止或者改善這種代際傳遞的家庭腳本很大程度上成為心理學的任務。

在當下這個社會,破碎的事物是那么多,我們急需要去各個層面去尋找自己,整合自己,而向童年挖掘、求索成為了一個線下很流行的方式。然而這種或大或小的童年創傷不應該讓我們成為“祥林嫂”的理由,既然我們還有生命,那么就不可磨滅生命的頑強。這些并不能妨礙我們繼續去追求幸福,妨礙我們的只是不能去哀傷,不能去告別。

然而突破那種我們非常熟悉的不良的行為模式確實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甚而有些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找不到自己活著的意義,可能真的像松子一樣,最后只留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嘆息了。

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童年時的經歷到底是怎樣給自己現在造成影響的:為什么有些人能夠經歷那些磨難、痛苦并且把它轉化為令人驚艷的才華?而有些人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甚至認為全世界的人都虧欠了他?

認知學派會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模式不同,如果他們是積極正向的,并且堅信自己能夠獲得好的結果,那么這些痛苦能夠逐漸地升華為一種財富,反之,亦會獲得相反的結果。而這涉及到一個專業術語“心理彈性(Resilience)”,也被叫做修復力。在此我不再加以贅述,詳細可自行百度或者參考心理彈性:我們如何應對人生變故?

而對于能理解人最深的學科——精神分析學來說,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期未獲得一種愛的表征或者沒有形成健康的自體,也就意味著他的內心是很空的,他的內心既沒有住著一個有愛的客體形象(可以在他孤獨無措的時候給他支持的一種形象),也沒有一個功能足夠強大的自我來幫助他處理他的痛苦、哀傷和焦慮。而這是非常可悲的。

往往在意識層面,童年留給我們的印象總是歡樂居多,也許這就是上天給我們的一個恩賜吧,讓我們在回憶童年的時候不至于那么傷心難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