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人往,甚是往常。but , why ?
當你站在路旁看到來來往往的人群,會不會想,他們要去往哪里?去干什么?為什么?
人們為什么會對一些事情有興趣,對一些事情沒興趣但是仍然能夠堅持下來?
如此,我們來研究一下關于動機和目標、工作效率、價值觀等之間的關系。
一、動機是什么
心理學上的定義為:概括了所有引起、支配和維持生理和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
簡單的說,如我們渴望食物,向往親密性交往,實現高難度的任務。
既然生活中處處充滿動機,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呢?
1.激活功能。如為了不饑餓而產生吃飯行為,為了獲得優秀成績而努力學習,為了擺脫寂寞而交朋友。
2.指向功能。如在學習的驅動下,人們可能會選擇去圖書館或者自習室看書。
3.維持和調整功能。如當我們追求一個目標的同時,不僅要一直堅持不懈,還要偶爾停下來坐坐反饋,看看自己有沒有走偏,以便及時調整方向。
二、動機和需要
說到動機和需要,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馬斯洛。很多人應該都聽過馬斯洛的需求理論
他認為人的需要是由五個等級構成的,呈金字塔模型。從低級需要到高級需要分別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從下往上看,我們要首先滿足下面的基本需要,上面的高級需要才可能出現。例如,一個人饑腸轆轆的時候,擔心自己的安全和溫飽,他是不會追求歸屬與愛的需要的。
(PS:當一個男人跟你說,我要工作,我沒有錢,我還不想談戀愛的時候,他說的可能是真話,就算不是真的,他也一定不愛你。放吧放吧不可惜的。)
三、動機和行為效率
總是有人認為,如果想要高效率,那一定要保證動機很高。但事實并非如此。
如圖所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種線性關系,而是倒U形曲線關系。
如,考試中的“怯場”就是因為動機過強造成的。但如果動機不足,也會出現工作效率不高等問題。
結論是:在難度大的任務重,較低的動機水平更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四、動機和價值觀
價值觀是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
我們把目標的價值看得越高,由目標激發的動機就越強,在活動中發揮的力量就越大。
根據動機的性質,人的動機可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
1.生理性動機
饑餓 : 饑餓與體內平衡,饑餓與體內化學物質,饑餓與下丘腦,進食偏好(如惡心可能是避免食物中毒的一種保護機制)。
性 : 人類的性驅力是由荷爾蒙等激素的刺激引起的。
2.社會性動機
興趣: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對一門學科有興趣,就會推動他努力學習,并不斷的涉獵有關的知識。
成就動機:人們希望從事對他有重要意義的、有一點困難、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能取得完滿的優異結果和成績。
還有權利動機、交往動機、學習動機等。
五、動機理論
在這里,簡述四種動機理論。
1.本能理論
麥獨孤認為所有的行為都是以本能為基礎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是生和死的本能,它們是人類行為的兩個基本動力。
本能論一直受到各種批評,但在一些研究領域仍占統治地位。
2.驅力理論
伍德沃斯認為我們都有生理需要的這種緊張狀態,它從而能激發或者驅動我們的行為來滿足需要,從而恢復我們機體的平衡狀態。
3.喚醒理論
我們都偏好中等強度的刺激水平。在喚醒理論中,有一個原理叫:簡化原理。它是指重復進行刺激會使喚醒水平降低。
例:一首歌,大家都喜歡,聽聽都聽,聽聽都唱,要不了多久,經過多次重復,人們就會厭煩它,由它引起的激活水平也就降低了。
4.誘因理論
主要強調外在環境引發行為的作用。
例:漂亮的衣服引起人們的購買欲,美味的食物激發人們的進食欲望等。
最后,提供一些激發動力的小tips.
1.設定具體的、有挑戰性的目標。
2.嘗試將一個復雜任務分解為幾個任務。
3.采取及時、有效的激勵措施。
4.選擇適合自己的動機激發和激勵方式。
5.時刻覺察自己的工作狀態,明確自己的工作狀態在什么時候達到最佳,最佳時刻進行最難的任務。
我是小冉,一個愛寫字的姑娘。
畢業,心理學專業考研
愿我們相見不晚,歡如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