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問答:
▼
看到這兒,就不禁想到了自己小時候。這個媽媽對孩子的態度,何嘗不是爸爸媽媽當年對我們的態度呢?
爸爸媽媽們要求著孩子的學習要怎樣,生活要怎樣,有時甚至在他們的夢想上也要去參與一下。
而恍然之間,我們之中的很多人,在無意間也成了當年的爸媽。為了讓孩子擁有精彩的未來,我們重復著他們的路。
但一不小心,我們可能就把親子關系給搞砸了。
我們能輕易看到孩子缺少的物質、學習策略、生活技巧,卻遺漏了他們最需要的情感。而一個好的家庭教育卻應該包含著情感的教育。
▼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Martin Buber曾提出過兩個關系:“我和它”的關系與“我和你”的關系。
“我和它”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在這段關系中,我是帶著預期和目的的,我并沒有注意到你真實的存在,我將你物化成了“它”。
也就是說,在這段關系中,我更看重你的行為帶給我的感受,而沒有關注你本身在這段關系中的感受。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與父母之間就會缺少情感上的連接。
就像一部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中的孩子。15歲的家明控訴自己什么都要按父母的想法做,他的理想被父母認為不對,需要糾正。
17歲的張釗被父母以為是早戀而輟學,但在鏡頭下,他說的是,“我跟我媽說學校很壓抑,她說,那么多人怎么都沒事。”
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會是什么感受?在該片中曾有這樣一句特別形象:
“我是一個機器人,只要輸入程序,我就會照做,曾經的主人不管吩咐我什么,我都會乖乖去做,風雨無阻。”
圖片來源:www.miui.com
而“我和你”的關系,是情感的連接,在這段關系中,我更注重的是你本身,而非你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這就像我們父母對孩子的愛:我愛你,只是因為你是你,不論你是好是壞。
而當我們學會將視線投到孩子本身,能夠感受他們的情緒,懂得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的時候,孩子就更容易感到安全,感到愛。
▼
我們見過很多事,吃過很多虧,所以總是擔心孩子長大以后會遇到不必要的挫折。
從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教他如何融入社會。比如:不能自私,要學會分享;不要任性,要理解別人,要懂事。。。
但孩子看待世界和我們是不一樣的。他們只有那么大,只能從他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世界。
這時,有的孩子會明顯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哭,他鬧。Ta想:你們是不是更愛別人,不愛我。
有的孩子就很“懂事”。但不幸的是,這類孩子的情感往往最容易被我們忽視。
他們常常會活在別人的世界里。他們會捕捉他人的情緒,做他人喜歡的事,說他人喜歡的話;對我們的要求,他們不會說什么,還會按著我們說的做。
但是否會有一天,他說:“我已經好久都沒有體會過快樂的感覺了,也忘了任性的滋味。”
孩子應該是健康而快樂的,而非活得如機器人一般機械而冷漠。如何才能讓孩子感到快樂?
▼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心理學教授Maya Tamir也說:“快樂不僅僅是感覺愉快或者避免痛苦的感覺。快樂與我們所經歷對我們自身的意義和價值有關。”
最近發表在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的一項新研究指出:當人們感覺到自己想要的情緒時,會變得更開心,即使這些情緒并不令人愉快,比如生氣或者怨恨。
該研究只評估了一類不快樂的情緒,所謂的負面自我增強情緒,包括怨恨、敵對、憤怒、蔑視。研究中測試的愉快情緒包括共情、愛、信任、熱情、滿足和興奮。
而在研究中,有11%的受測者想要超然的情感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少一些,比如愛和共情。
還有10%的受測者想要經歷更多不愉快的感覺,比如生氣或怨恨。
這兩組中的受測者只存在少量重疊
研究人員調查了受測者們想要的情緒,以及他們在生活中所真正經歷的情緒。他們還對生活滿意度和抑郁癥狀進行了分級。
研究發現,生活中經歷更多自己想要的情緒的受測者對生活的滿意度更高,抑郁癥狀更少,無論他們想要的情緒是愉快的還是不愉快的。
所以,當孩子長期在不理解、不愿意的情況下被要求做某事,又沒有人能讓他們明白為什么會這樣時,他們的情緒和愿望就會得不到照料和滿足,他們的幸福感就會逐漸下降。
而且如果這樣的情況長期持續下去,那么,他們可能會出現內心封閉、情感淡漠等心理問題,并且這種心理問題很難得到解決。
▼
最好的教育,是愛
情感的教育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
首先,相信“投入”的價值,相信關系成長的可能性。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預料之中的、或意想不到的問題,它們隨時都可能危及到我們的家庭關系。但只要我們真心投入其中,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那么事情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家庭治療大師米紐慶曾說:一個理想的家庭,其實就是一個有修復能力的家庭,并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沖突、沒有問題的,只要這個家庭具備了修復沖突、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它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
而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只要我們肯用心去觀察、去體會,我們也能感知到孩子的情緒,了解到他們真實的需要。比如:
孩子做錯了事,我們會更傾向于先問他們為什么。
孩子哭了,我們會先安撫他的情緒,而非先問他為什么哭。
其次,在要求孩子要做到時,自己要先做到。常言道:每個孩子的后面,都站著一個家庭,那些“別人家的孩子”后面,站著的是“別人家的父母”。
孩子的認知和我們的認知是存在差異的,孩子思考問題基本上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理解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所以很多時候,同樣一句話,孩子與大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有時候大人一句很平常的話,就可能碎了孩子那顆小小的玻璃心。
比如我們希望孩子學會分享,但他并不能理解:為什么我喜歡的東西一定要和別人分享。這樣一來,他就會很難過,他不得不接受他不想經歷的情緒。
但當爸爸媽媽們自己以身作則,主動去和別人分享,孩子從我們身上就會看到分享的好處:分享其實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它還能使我快樂,而我喜歡這樣的感覺。
孩子每天所經歷的、感受的,都是他人生經歷的一部分。我們做不了一個完美的父母,但能做一個會成長的父母。懂得孩子眼里的快樂與悲傷,然后與他們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