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月一日入職 A 公司至今,已過去一年。總得來說,從學生時代進入職業生涯的第一年過的有聲有色。A 公司是一個非常扁平化的公司,同時我又得到了 Boss 的充分信任,因此非常幸運的接觸到了在大公司可能幾年也不會接觸到的事情。由于做的事情很少有重復,我可以持續的高效吸納學習,這對于我宏觀了解今后的職業生涯以及學校以外的社會,是非常有意義的。
我是以「管理培訓生」這個高大上的名字進入公司,實際的 Title 是「Marketing Representative」,即營銷代表。我負責公司的美國子品牌在大中華區的從零打造,包括營銷策劃、展會宣傳、公關推廣、商務拓展等,還同時負責該子品牌在國內的大客戶接洽等工作。
選擇加入
2012年10月28日,我確認了 A 公司發來的 Offer。我選擇 A 公司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公司的人都很優秀,第二是公司的產品我很喜歡。
從初面到終面,我前后一共接觸到了公司三位創始人中的兩位,其中之一是研發總監,也是我后來進入公司交集最少但是非常敬重的一位。這位先生當時打扮的像個路邊大叔,但他精湛的技術能力讓我折服。面試聊項目時,他完全沒接觸過我的課題(我的課題屬于忽悠能力很強的理科縱向課題,隸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依然能迅速抓住最核心的部分進行深入展開;跟他隨便聊起一個前沿科技(記得當時聊的是 Lytro 光場相機,我之前還看過相關的 Paper),他在聽我簡要描述之后就可以不斷引導我的思維進入這個產品的核心技術層面。短短半小時,受益良多,也汗流浹背。后續在公司我的工作雖然與這位先生無關,但技術上的問題偶爾郵件或當面咨詢,都能得到最滿意的答復。
另外一名創始人是面試過程中聊的最多的一位,是公司的總經理。這位先生具備極強的「現實扭曲力場」,簡直像是個小喬布斯。由于后續日常工作多向他匯報,因此也經常能跟隨他去見各式各樣的行業精英。令我驚愕不已的是,他在與任何人初次見面時,都能以很短的時間,在氣勢上直壓對方。不論面對的是上市公司高管,還是知名期刊總編,還是知名商學院院長,或者國際級媒體記者,各行各業的人,在與總經理先生暢談之后,往往都會表露出欽佩折服的心理,部分還會發展為不錯的朋友。當然只有扭曲立場是不夠的,這位先生以真誠和勇敢待人,埋藏在強大軀殼下的則是善良和包容,這些也都是他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特質。我在一年的工作中與這位先生交集最多,中間也多次因意見不和進行激烈辯論,他始終不以身份壓人,就事論事的態度讓我佩服,他同樣也是我非常敬重的人。
面試中必然會接觸人力資源部門,我一共認識了兩位 HR,都是畢業于國內 Top2高校的才女,不論是外在的氣質,還是談吐與思維方式,都讓我感覺到與別的公司 HR的明顯不同。這一點后來也印證了總經理先生「人資部必須用非常優秀的人」的觀點
除了人的原因,另一個讓我加入的原因是 A 公司的產品。我是電子產品愛好者,對于各種設備即便沒有玩過也見過聽過。但 A 公司的產品確實讓我眼前一亮,完全是顛覆式的技術,而且走在了領域的最前沿。于是我懷著一個「可能改變世界」的夢想,義無反顧的選擇加入。
工廠實習
正式入職是2013年4月1日,第二天開始了實習。A 公司在深圳有兩個辦公地點,一個是在關外的自有工廠,也就是說公司所有的產品都是自己做的。另外一個是在關內的小科技園區,是公司的研發和銷售中心,我以后會在這邊辦公。
自有工廠的存在,讓公司新人獲得了不可多得的生產實習機會,在四星期的實習過程中,我對消費電子硬件產品從采購原材料到成品發貨的整個流程有了系統的認識,也通過上產線實習交流,對20歲左右的打工的年輕人的生活有了一定了解。這些對于了解產業鏈,了解消費者,和以后要做的市場工作都是非常有幫助的經歷。
全國巡回參加展會
2013年4月10日,在入職的第十天,我作為參展企業工作人員,參加了深圳舉辦的中國電子展,三天時間面對來自各個國家,各個行業的參觀人員,持續不停的說話,晚上再一起總結聚餐,是一段充滿激情的經歷。
第一次展會后,我的「廣播忽悠能力」得到了充分認可,于是頭兒安排我全程參與公司后續在國內的十多個展會。從四月到十一月,八個月時間,十多個展會,每個展會前后需要一星期時間,也就是說我有兩個多月的時間都在外地。
按照原計劃,每次展會我都是去做一下現場工作即可。但在5月份,之前全權負責展會所有事務的總經理助理突然離職,于是我開始全盤接手這份工作,后續展會的參報、合同談判、設計策劃、人員培訓,甚至突發事件處理,都由我完成。
不斷的參展,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獲是:在每次展會上,我能不斷接觸到各個行業的前輩,我非常享受跟這些人五到十分鐘短短的交流過程。他們來自全球各地,包括臺灣、日本、馬來西亞,有行業精英、企業老板,有暴發戶、政府官員,還有很多學者和媒體工作者。我覺得跟不同的人聊天是一個知識分享互換的過程,我分享我的積累,他們也會告訴我很多業內的情況。我本身有著對產品和技術的熱愛,準備也比較充分,經常被來客誤認為是研發人員,要跟我「坐下來慢慢聊」,每當此時,內心便會產生小小的成就感。
很多展會都在外地需要出差,得益于前輩同事的指引,每到一個新的城市,我們總有源源不斷的拜訪目標,包括互聯網門戶媒體,報社,重點客戶,以及很多業內很優秀的朋友。能夠不斷與優秀的人交流,確實是人生一大幸事。
大客戶接洽
大客戶接洽是貫穿整個一年的日常工作之一。如果說展會上與各行各業的人簡短交流是對自己知識廣度的擴展,那么與大客戶交流絕對算得上是對固定行業知識的深度發掘。與我們最大客戶 —— C 公司的深入接觸,讓我對整個消費電子渠道行業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這也是我一年來職業生活中非常值得一題的部分。
C 公司跟我們公司一樣,也是三位創始人,雖然是一個剛創立不久的公司,但三位創始人卻都是身經百戰的行業絕對精英,他們都是上市公司頂層高管出身,說成是國內的行業領軍人物毫不為過。C 公司是2013年4月第一次參加展會時結識的,我非常榮幸的參加了從雙方第一次接觸到后續的深度合作過程中的每一次會議,初期發言很少,主要是記錄和學習,中間長期與同事一同去 C 公司開會談判,后期也有過獨自一人去 C 公司與三位前輩當面溝通磋商。除去會議,我還主導了合同的談判和簽署,負責雙方公司合作會遇到的所有細節。C 公司三位前輩平易近人的態度讓我由衷的欽佩。作為行業領袖,他們非常務實,條理清晰,反應迅速,身上有值得我長久學習的東西。能夠擔任公司與 C 公司之間的對接橋梁,我感到非常榮幸。
除了 C 公司之外,我深入對接的還有香港的 T 公司。T 公司是香港某集團公司的下屬子公司,專做消費電子渠道,其網絡可以覆蓋整個香港和澳門幾乎所有的消費數碼商店。不同地區的公司都有著不同的做事方式,T 公司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快」。不足30人的團隊,做事效率非常之高讓我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工作是我和同事(他是我們這個兩人小組的 Team Leader)兩個人完成了與 T 公司合作合同的擬訂,由于是香港公司,所有書面的東西都使用英文。同事的英文很好,GRE 1400+,但我們都不是文科專業,對于合同中正式的表達方式費盡了腦筋。只得求助于各種工具和其它合同范本,記得當時還是在杭州的展會期間,我們連續幾天晚上在酒店,最終如期完成了8頁紙的英文合同。可以說與 T 公司的合作,我最大的收獲是英文郵件的正式表達方式。
客戶在香港,所以工作的原因也去了幾次。其他不多說,我唯一的感觸就是:香港的很多東西(車輛、公共設施等)看著明明都很舊,但是依然非常有「質感」,或者說是「質量很好的感覺」?
全國巡回校園招聘
在2013年10月份的時候,我被列入了校園招聘團隊的名單,不但要做面試官,而且要在宣講會上臺去講。我覺得這可能不是偶然,因為之前公司給我所在的 Team 招過兩個實習生,有兩輪面試,第一輪是 HR 面,然后是部門面,部門面就是我一個人。隨后那兩名實習生在公司工作了兩個月,她們的實習計劃、每天的工作安排都由我負責,期間還有一段時間是在外地遠程安排工作任務。回想起來,也許這些經歷跟我加入校園招聘團隊有一定關系。
進入校園招聘團隊的我又激動又緊張,激動的是工作才半年的我被公司認為可以代表公司形象了,還可以替公司選人了;緊張的是我不知道自己剛剛離校半年,就用完全相反的角色再次參加宣講會,會不會顯得太年輕。事實證明,激動是值得的,緊張也是必然的。
宣講會一共八場,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科大各一場,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各兩場,雖然我們是小公司,但宣講會一點都不含糊,基本都是在各高校最常用的幾個報告廳舉辦,而且現場抽獎、微博活動、兩輪宣傳海報樣樣不少。另外,由于時間安排原因,北京和上海的幾場宣講會我沒有參加。
校招第一站是浙江大學,記得我們幾個同事湊在浙大旁邊酒店的小房間里,開始第一輪試講,當時我雖然很緊張,但依然自信的認為我只需要把提綱理清楚,就不會有任何問題。而事實是我第一次在酒店試講的時候幾乎就沒能完成,一直卡殼,冒汗。宣講會是第二天早上,于是我當晚熬夜把自己打算講的東西全部敲在了演講 PPT 的備注欄,一遍又一遍的看,在心中默念,不知道當晚睡覺的時候是不是都在背誦自己的演講稿。第二天一早,該我出場的時候,我走上臺,幾乎是照著備注念,基本順利地完成了演講,之后自信心立刻爆棚,在 Q&A 環節心跳已經完全正常,面帶微笑拿著話筒,與每一個提問的同學侃侃而談,最后也獲得了同事的贊美和 Boss 的認可。隨后的兩站就慢慢不需要看備注了,說的東西也不那么刻板了,再到最后面的場次,演講之余,還能應變互動一下,博同學們一笑。
事實證明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話確實是真理,這次宣講會給我的最大啟示就是「踏實做好記錄其實一點都不蠢」。
除了宣講會,還有后的簡歷篩選和面試工作。簡歷篩選看似簡單,其實認真對待每一份簡歷的話,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那些日子,我們白天面試一整天,晚上回到酒店再繼續一點一點選簡歷,發第二天的面試通知,基本都要工作到凌晨。
在面試過程中,自己的表現相比宣講會就成熟許多,也許因為平日里就是個「雜家」,同學們簡歷上的很多東西,我都可以拿出來暢談交流。不知道被我面過的同學能否看到這篇文章,我想說其實當時的我,一方面是在面試,為公司篩選人才,一方面也看著一個個優秀的你們,不斷地在內心激勵自己要更加努力。
初次媒體露面
由于公司的產品確實在業內處于領先地位,因此華爾街日報、福布斯雜志、BBC、ABC 、CCTV、鳳凰衛視等很多國際知名媒體都對公司的產品進行過主動報道。由于港澳通行證沒有及時辦理下來的原因,我錯過了和同事一同露臉鳳凰衛視的機會。不過后在展會期間也接受了不少媒體的采訪,互聯網上也有一些報道。總體上來說,我認為自己面對鏡頭還不夠從容,語速過快,雖然確實是一邊構思一邊說,但由于表情木訥,給人的感覺像是在背書。這方面如果以后還有機會應當加強,應當精簡出消費者能聽懂的部分來說,而不是長篇大論搞科普。
另外,還有兩期值得回憶的電臺直播節目。兩次都是在深圳交通臺,第一次是節目主播聯系上總經理的,結果總經理沒時間就交給我和同事兩個人,第二次則是由于我保持著和主播的日常溝通,后來他又主動邀請我再去做一次,這個意外的驚喜也側面驗證了維持人脈的重要性。
兩次電臺節目,我完成了前期和主播的溝通,以及簡單的節目策劃的工作。兩位主播都很厲害,控場能力很強,不需要彩排,直接就 On Air了。最后在直播室中我有幸也發揮很不錯,主播還非常貼心的發了高品質錄音過來。在此要感謝 Boss 給我這個機會,一半是鍛煉,一半是豐富人生閱歷。
中文官方網站重建
七月份的時候,我提出中文官網必須正式重建。其實公司在我入職的時候是有中文官網的,但做的差強人意,基本是按照英文官網的樣子硬生生翻譯了一下。重建申請獲得 Boss 批準后,我的 Team Leader 憑借其豐富的人脈第一時間便聯系上了外部一位優秀的平面設計師,這位設計師是一位功力深厚的自由職業者。
此設計師是全才,可以幫我們解決產品圖片拍攝、后臺代碼、平面設計等工作,這個網站我需要做的工作就只剩下文案、框架、以及設計風格的確定。 關于風格的確定,設計師也已經給出了幾個素材豐富的網站,經過對比挑選,我選了一個符合公司 LOGO 色調、比較簡約的方案。設計師表示這個模板要做大量修改才能適用于官網,我依然堅持。最終證明官網的風格是成功的,做成之后大家都很喜歡。(參考:http://www.aftershokz.com.cn )
關于框架,當時我們召開了包括實習生在內的幾次 BS(頭腦風暴),最終得出的結論可能有點可笑,但確實是最實用的,那就是「照抄國內某知名硬件廠商的框架」,當然我們也改了一些細節。這個「照抄」的決定是我恬不知恥地提出的,最終也幸運的執行了下來而且確實很實用。
最終重頭戲就是文案了,之前的中文站由于較為久遠,文案幾乎沒有可取之處,而且產品線也已經進行了更新,我們確實需要更有說服力、更像是品牌宣傳語的句子。這里,CCTV 的記者幫了我們一個大忙,在2013年1月拉斯維加斯的 CES 展會現場,央視記者對我們的采訪最終上了當晚的新聞聯播,新聞聯播播放我們公司時的第一句話,最終被我們確定為了中文的主宣傳語。
主宣傳語確定了下來,還有每個產品的一句話口號、產品描述細節、企業介紹等內容需要敲定,即便拉來公關公司幫忙,這些也耗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一輪又一輪的線上 BS、線下 BS,吃飯睡覺走路都隨時準備記錄腦子里冒出的小小靈感,就這樣用過了大概一星期時間,文案部分終于被完全確認。
在精英設計師的配合下,我們用了很短的時間,讓新中文官網成功上線,那一刻,真的是由衷的激動。
核心產品本土化
這一年另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工作是完成了公司核心產品的本土化準備工作,大概從五月到八月,完成了包括辦理各類認證、商標、執行標準,以及中文包裝、保修條款、400電話、客服操作手冊等工作。這段經歷比較零散,沒有激動和驚喜,但也學到了不少東西,基本掌握了一個消費電子產品要在中國上市銷售需要做的所有準備工作。同時也對產品序列號管控、保修&成本博弈等有了深入體會。
這段工作還有一個大的收獲就是:不論什么事情,多去參照同類產品的成熟做法絕對是效率最高的,甚至要高于官方的操作流程。這是因為產品上市準備工作是由多個國內機構共通管控,但是這些機構并不是完全平行的,有些會有交集甚至會有沖突。比如執行標準,就同時有兩個國家級單位各自出臺了內容幾乎一致但標準編號不同的文件。這種情況甚至標準委員會內部的工作人員也弄不清楚(我電話咨詢過多次),自行琢磨的難度可想而知。在做這部分工作時,我經常和同事一起逛各地的 Apple Store,仔細觀摩別的產品在外包裝上都有哪些東西,沒有哪些東西,最后執行下來,結果也非常理想。
所以說,對于職場新人,即便你手里有金科玉律,多向資深前輩請教、多向成熟對手學習,也一定是有很大收獲的。
一些工作習慣的養成
高效的工作學習與良好的習慣有必然聯系。以下是我這一年中用的最多的工具,列舉出來供分享交流。
OneNote,OneNote 是一個強大的知識管理工具,現在已有免費版。比起同類軟件 EverNote,它的最強大之處在于可以像筆記本一樣直接在頁面內任何位置輸入,非常有助于思維與筆記的同步。包括會議記錄、工作筆記、頭腦風暴、Boss 談話、客戶溝通、出差小結,以及所有項目相關的工作,我都會在有靈感的時候不斷的記錄下來,每一個話題會分一個板塊或者標簽頁。開始不用過度去要求條理,等一個話題下記錄的內容積累起來之后,專門花時間進行梳理歸納,形成層級列表的形式,一目了然。
這樣,通過一個 OneNote 筆記本,我一年當中所有的工作內容都會以非常清晰的形式體現出來,非常有助于自身的不斷反省。當然,還有一個用處就是工作交接時直接把OneNote 筆記導出發給交接人即可。
MindMap,即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其實就是樹狀圖。我常用的軟件是 XMind,有免費版。其實思維導圖可以算作是 OneNote 的延伸,在執行復雜項目時,OneNote 的文字筆記形式可能已經不足以概括出項目的結構。此時利用思維導圖工具,可以把一個項目的所有重點和細節都非常清晰的站現在一張圖上。對于邏輯梳理、任務優先級排序非常有用。
在公司集體討論一個項目之前,做一張完備的思維導圖展示出來,能有效的激發會議中的集體思維廣度,可以顯著提高團隊效率。
ToDoList,即待辦事項。這個用什么軟件都無所謂,用便簽紙也行。我的習慣是手機上維持著一個 List,一但產生新的工作任務,就添加到這個 List 中,并按照任務優先級進行排序,一項任務完成后,就 Check 掉。實際工作中,自己的精力始終集中在 List 排行第一的任務上面。
現代人的時間都不可避免的被碎片化,在碎片化的生活中,能夠分清主次、將注意力集中是非常有用的生存技能。
總結與展望
一年以來在小公司里,工作內容多種多樣,廣度上肯定超過了很多在大公司工作的朋友,但深度必然不如你們。人的職業規劃是多面發展、齊頭并進,還是專攻一項,成為業內精英?這兩種選擇都有各自的道理。在過去的一年,我選擇的是前者,但經過一年的學習,我決定自己接下來應該走后面這條路。在職業發展的初期,我認為磨礪一技之長的優先級要高于成為多面手。當然,擁有一技之長后,再向多面手的方向去努力,這將是我的不懈追求。
謹以此文回憶我畢業后的第一年,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