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今天帶著外甥、外甥女來青看我。
不出意外的,讓已經讀初三的外甥寫作業仍然是一出雞飛狗跳的大劇。
通常以姐姐怒吼:你趕緊寫作業!開始,外甥開始各種敷衍:一會兒寫,馬上寫,但絲毫不見行動,繼續歪在床上玩手機游戲發出各種鬼哭狼嚎的提示音;繼而,姐姐繼續怒吼,外甥紋絲不動,如此延續三四回合,眼看著差不多到入睡時間了,外甥就開始各種惡心肚子疼,然后我媽開始打圓場:孩子不舒服不要逼他寫作業了,明天再寫吧。外甥繼續歪床上玩手機游戲或者換個地方玩手機游戲,或者玩累了直接倒頭就睡。不出我所料的話,明天白天應該還是這種模式繼續,然后要到下午或者晚上的時候,外甥才會真正去寫他的“一會兒就能寫完”的作業。
說不意外,是因為這種模式從外甥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了,只是那個時候,外甥不玩手機游戲,而是各種看電視吃東西偷偷玩電腦到處亂轉。
整個流程從開始,持續,到結束,每次都這么一個套路。難得的是,這一套,已經進行了至少有四五年了,其中居然沒有一個人覺得應該改變。
每個人都在其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熟極而流,舒坦自然。
“習慣”二字,真可怕!
我和姐姐談,以后不要再管外甥寫不寫作業的問題了,反正根據外甥目前的學習成績,考上高中也是無望(按照學校歷年的中考成績,只有前10%的孩子有望考上普高。而外甥上初中三年,每年成績都在退步,現在已經退步到班級20多名了,還因為看不順眼任課老師不好好學習),趁早讓他規劃一下以后的路子,考慮選個自己喜歡的專業,上技校也不見得不好。
姐姐來了一句:萬一要考上高中了呢?考上高中再考上大學,就不用愁工作的事兒了。
我只能撫額長嘆,也許姐姐的這種心態代表著很多家長的想法:萬一出個奇跡正好砸到我們家孩子頭上呢?
是,奇跡是會發生,但概率太低,放著99.9%的大概率結果視而不見,一心只按照那不到0.1%的奇跡規劃(如果按照外甥目前的現狀持續下去,我覺得連0.1%的概率都沒有),我除了說句“可憐天下父母心”,都不知道還能說些什么!
好,就算是僥幸考上高中了,又僥幸考上大學了,就真的不用愁工作了?
上學考試還可以心存僥幸,多方蒙混。
但工作,是要經過真刀實槍的檢驗,畢竟老板是要付出真金白金的,沒點兒效果,不出業績,那是混不下去的!混的了一時也混不了一世!
可怕的是,在之前的求學過程中,如果已經把淺嘗輒止,敷衍了事變成了習慣,深入骨髓,沒有改變的契機,人生就將在這種無效重復中慢慢淺淡。
有些人25歲就“死了”,只是到75歲才“埋葬”。富蘭克林的這句名言,就是對這種狀態的最好注釋。
溫水煮青蛙,到底青蛙會不會跳出來?這是一個可以做驗證的試驗。
但,有一些習慣,它可怕,就可怕在我們習以為常,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