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點,明明知道要上班的我卻癱在床上,任由兩只貓在我身上踱步,任由妻子已經在廚房窸窸窣窣。可是,好久沒有熬夜的我,今天這個床卻是起的異常艱難。
好不容易最終在貓咪的輪番轟炸后艱難地起來了,聽見妻子問我「昨兒怎么了,那么晚?」我眼皮也沒抬一下「嗯,就是好久沒打過超過十分鐘的電話了,有點不適應」
「打了多久?」
「快兩個小時」
是的,昨晚,我和我的親愛的朋友,聊了兩個小時的電話,而這是在2019年,這個各種電子通訊手段發達的2019年。
是的,能讓人在這個時代接了這么長電話的問題,在即將而立的年齡里除了「失業」怕就是「愛情」了。而昨晚,就是一個關乎「愛情」的「波瀾故事」
兩個小時的電話,我們從愛情說到人生,從抱負說到愿景,從際遇說到慨嘆。當然了,說的最多的還是「應該」,這個魔鬼一樣的詞匯。
朋友的戀愛談了四年,這四年她一個女孩從一無所有到負債累累,從負債累累到坐擁兩座客棧,這人生對于朝九晚五的我來說不可謂是「精彩」。但這份精彩的背后卻也滿是泥濘。經營了四年多的愛情,居然敗北給了一句「你應該理解我啊!」
朋友到打電話都沒有想明白,他為什么會一直在說「你就應該理解我的」
是的,這句話,并不是我朋友說的,而是他。
「應該理解我?」是呀,四年了,朝夕相處,即是所謂的「合作伙伴」也是相濡以沫四年的情侶,不該對對方了若指掌,不該是對方一顰一投足就了然于胸嗎?這不是情侶間應有的默契嗎?
這一切不僅合情合理,更合乎邏輯!
一句「你應該」,讓多少本應該傾訴的衷腸被硬生生地塞了回去,讓多少本應該依偎的肩膀卻成了擦肩而過,讓多少本應的耳鬢廝磨卻成了倔強的淚水。
成年人不知道什么時候喜歡用「應該」將自己隱藏起來。
「你應該理解我」所以,你說我為什么生氣
「你應該知道的啊」所以,你說你為什么做錯了
「你應該知道啊」所以,我喜歡什么你不知道嗎
我們把自己的痛苦,快樂,悲傷,難過都封裝在「應該」里!然后等待著別人會像探寶一樣打開這個寶盒。
我們就躲在這「應該」里,用「應該」搪塞了溝通,堵住了「交流」,蒙蔽了「情緒」。**
父母「應該」包容我;
朋友「應該」理解我;
伴侶「應該」接納我;
孩子「應該」聽從我;
……
等等等。可當我們用現實的篩子去篩取一遍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應該」背后滿是對親子關系的緊張、對親密關系的恐懼、對人際關系的迷茫和對自己的無措,如果我們把這個篩子調節地再細致一點,不難發現只剩下了一個赤裸而又無奈的我們,看著恐懼與無措矗立在那里,向我們張開雙臂!
我們藏在了「應該」里,倍感舒適的背后卻深藏恐懼。
最后在我掛電話的時候,我的朋友告訴我她或許可能會選擇放棄,選擇重新開始自己的一條道路,不愿再在「應該」的漩渦里盤旋了。我對她說或許你是對的,在她嗯的一聲中,電話便掛掉了。
其實后來,想了想,朋友不是也在說「他為什么會這樣,他應該和我溝通的啊!」看著幾近兩小時的通話時間,笑了笑。
「應該」是一座成年人給自己壘起的城堡,豪華、固若金湯,里面肯定是守護著特別厲害的東西吧!
可當你離開城門,遠眺整座城堡時,你卻發現森嚴地大門背后卻有一朵盛開地雛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