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是知名心理學教授斯凱特派克寫的,他告訴我們:人生苦難重重,注定是一場艱辛之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只有經歷一系列的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才能達到心智成熟。而在這一系列的轉變中,自律顯得尤為重要。
自律讓我們更自由,自律讓生活更美好。但事實是,很多時候我們敗給了放縱,敗給了堅持。
生活上,很多女生每天喊著我要減肥,但每天還是控制不住地吃一些垃圾食品,或者只是三天熱度跑步,運動永遠只是鮮活那么幾天。為什么,太累,太辛苦,挑戰了自己的舒適區,不太適應,不太習慣,也不喜歡,想想干嘛讓自己那么累,何苦呢,于是就將曾經的豪言壯語趨之腦后,大快朵頤之后,哪怕罪惡感陡生,也只是轉瞬即逝。于是又回到曾經的不良循環,日復一日,放縱地享受著味蕾的刺激,但卻不敢直視鏡中的自己。試問自己多久沒有問候擁抱下親愛的自己了?又有多久沒說,親愛的,你如此美好,怎能讓自己吃胖?曾經有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飲食吃得比較多的人,都是因為童年的某種缺失,甚至是不安全感導致的。我生來不是那種瘦弱的孩子,包括現在的妞妞,也是胖乎乎的,只是我小時候父母對我如此好的吃手,沒有任何阻攔,在老家,胖乎乎的是身體健康的標志;而妞妞,爸爸現在每每晚上都要說下,咱不吃了,吃多了不舒服。。。。。。這就是差異吧,養育的差異,我們不希望女兒現在享受了冰激凌的美味而以后要眼睜睜看著一件漂亮的禮服而黯然神傷;而且事實上,是吃多了,也會積食,肚子會不舒服的,況且小孩子是沒有太大自控力的,需要父母督促,身體力行。等到我們成年,自制力將是我們受益終生的恩典,而作為成年人,從小孩子的自律培養中,也多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一明確目標,不要只貪圖眼前的享受,還要著眼未來,種下這個因,要能承擔起以后的果;二在堅持一件事的過程中,其實我們有千萬次想放棄的想法,但最終我們堅持的一方打敗了退縮的一方,所以不要給自己退縮的理由,結交盟友,或者讓家人朋友監督,不管怎樣,就是要死磕到底;三逐漸將其變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少了它,就渾身不自在,不舒服,每天像強迫癥一樣,讓自己行動起來。
這點也適用于我們的工作。每每我們覺得沒有電話可打的時候,其實欠缺的就是一往直前的信心,明確的數據指標導向,在紛繁的外力誘惑下,如何自律,養成每天學習的習慣,是我們要考慮的。這點,可以從兩個學習類型的APP軟件中汲取些精華。《樊登讀書會》里,勵志打造每年讓30億國人讀50本書,每本書有圖文,也有音頻,而對與音頻被收聽的次數,每每都時時公布,當你是范登讀書會的VP,看到有28萬人已經學習了這本書的時候,心里會不會有很大的急迫感,這就是外力的促進作用,這也是圈子的作用。《得到》這個專欄也是,當你每天連續學習一段時間后,你會得到一個勛章,甚至還提供了一本書可以免費聽以此作為獎勵,每當聽完一本書的時候,講書人會在結尾說恭喜你又聽完一本書。這都是一種外在的激勵,外在的認可,他們會督促你學習學習再學習,升級升級再升級,從而養成每天學習的習慣,逐漸自律。
我們每個人必須大踏步前進,實現完整的自我,獲得心靈的獨立,尊重自我的個性和愿望,敢于冒險進入未知領域才能夠活得自由自在,直至心智不斷成熟,體驗到愛的至高境界,最終實現自律,從而讓生活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