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成功就在30秒
你們知道一個商業廣告播出時間大概多久嗎?
15-30秒。
能不能吸引觀眾的眼球,就在這短短的30秒內。
我們都不喜歡看廣告,但是現在就是廣告的時代,人人都是廣告人。我們都討厭廣告,但是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都會說出幾條廣告語出來。
“怕上火,就喝加多寶”;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你本來就很美——自然堂”
“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OPPO手機”……
這些話很簡明扼要,直達消費者內心需求。這就是30S內廣告效應產生的,你說是不是成功之舉就在這30S內啊。
同樣寫文章也是的,別人看不看你的文章,在你默默無聞的階段,很大程度是取決你的標題。
你能不能在幾秒鐘內,抓住讀者的眼球,讓讀者點開你的文章,就看你的標題“獨特”。
不要否認你的文章標題就是一個廣告。
在所有讀廣告的人中,有60%的人通常只讀標題。
以前我們看書看文章標題幾乎都是五個字以內,《飄》、《活著》、《水滸傳》、《三國演義》……用原來的廣告來說就是“少即是多”。
但現在人的“急躁、功利”想要在標題中得到更多自己想要的信息,而“少即是多”的標題不足以打動他們點開去閱讀。
為了吸引讀者,現在很多都是直接把標題處理成一句吸引人的話題。只要對這樣話題的人感興趣,就會繼續讀下去。
你有沒有發現簡書首頁上,標題越來越長了,從中透露的信息也越來越多了。很多寫作大咖知道,現在是廣告時代,標題即文案,文案即標題。
很多時候的成功機會都是轉瞬即逝,你只有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話說到點子上,你才能抓住這個機會。廣告如此,寫作上也是如此。
競賽有時玩的就是心態
我們在學生時代,最羨慕那些“大考大玩,小考小玩”最后成績都是前茅的人。
我一直覺得這樣人很厲害,不單單說他們學習厲害,更厲害的是他們面對壓力的心態。
學醫的人最頭疼的就是考試,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
前幾天去參加全國一次職稱考試,考兩天四門。上午考完,我想“勾搭”一姑娘陪我一起去吃飯。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家都不認識,看了一圈,決定“勾搭”坐在我前面那女孩。
那女孩拒絕出去吃的建議,還請我幫她帶一份飯菜回來給她,因為她要抓緊時間復習下午那場考試。
我很無奈,我是處于考前一周很焦慮緊張,等真正考試,就會很輕松的“怪人”。
我吃好就給她帶了一份飯,她真的邊吃還邊看書。很焦慮對我說:“昨晚失眠了,上午感覺考得不好,現在就擔心下午這場了。”
我勸她休息會,養好精神下午才能更好發揮。她皺著眉頭搖搖頭,又去翻習題集了。
感覺和她在一起,我心跳都有點加快了。就找個安靜的地方,定好鬧鐘準備休息半小時。秋天就容易犯困,我真的怕考試睡著了。
下午我做完卷子準備涂答題卡時,無意間抬頭一看,前面那姑娘貌似睡著了。
我盯了起碼有三分鐘,感覺她真的一動沒動。我看了下時間,還有四十幾分鐘就要交卷了。我不知道她什么時候睡著的,怕她還沒有做完,就用腳想踢下她坐凳提醒她下。
但是可惜我腿粗又短,課桌下面有擋板,我實在伸不過去。
我涂好答題卡,一看還有二十分鐘,就立馬交卷了。交卷時很大聲拉了下自己的坐凳,終于看到她有動靜了。
本想第二天問問她情況的,沒想到她第二天兩場都缺考了。
其實考試,書大家都看得差不多,對于理論上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我們也是相差不了多少。但是就是考試這兩個字,會讓很多人焦慮,這種焦慮緊張會一直延續到你考試的時間,導致你考試的發揮。
作為《最強大腦》的腦殘粉,看了很多高手在臺上的表現。我們都知道高手過招,最后玩的就是心態,誰能在心態上調整到最佳,誰就是勝利者。
不經意的出奇制勝
我很佩服我們科一位大夫。
很多醫生對于病人的住院問診,都是按著套路走下形式,回去在病例上寫的都是模板套話,最后很多結束等著檢查后才說話。但是我佩服的張大夫就不是這樣的。
記憶很深的一次就是,來了一位四十幾歲病人,肺部感染入院的。張大夫到病人面前問病史,一開始也都是套話,聽病人訴說自己的生病的過程,和一些生活上習慣之類的。
我在旁邊看到那病人胳膊上有點抓痕,還有皮膚上有點斑點。張大夫也特地問了病人有無皮膚方面的疾病,病人都一一否認了。
只看到張醫生皺了下眉頭,這是病人家屬正好出門接電話了。病房就我們三個人,張醫生收拾好聽診器,拿著病歷夾就慢慢向外走,快到門口時,他突然回頭問了句:“對了你是不是瞞著你老婆,出去找妹子了啊?”
我聽了都呆住了,真怕那病人從床上跳起來揍他一頓。
但病人正準備喝茶,抬騎頭脫口就說:“你怎么知道的。”說完就愣住了,表情很尷尬的僵在那邊。
張醫生笑著說:“哈哈開玩笑,我懂。”說完還俏皮眨下眼睛,走出去了。
一到辦公室,就和我說:“現在急查下那病人HIV病毒,抽血時千萬不要傷到自己,戴兩層手套。結束出來之前不要說任何話。”
我默默點點頭。
最后果然病人是艾滋病患者,因為艾滋引發的肺部感染。
那時張醫生才說:“我就是看他胳膊上那些抓痕有點懷疑的,但是一開始問他性交史他都否認。后來看他老婆離開了,就他一個人才決定臨走前再問下,果然我沒有想錯。”
后來發現他在問病史中,經常用這樣的出其不意的方法來詢問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特別在病人的隱私方面,很多病人面對檢查結果才會承認自己的一些行為或一些癥狀。
但其實很多時候,通過詢問病人就可以直接知道答案。而怎樣更好讓病人說出來是一件很有“學問”的事情,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也許是個很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