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看一部電影,是我這個月生命之花的一部分,今天選了前陣子特別火爆的,由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的《相愛相親》。上映之前,一直在圈中看到關于張艾嘉的介紹。很多作者都將她形容成:60多歲的女人,活成了一朵花。
這部戲,我印象最深的是開場的時候,張艾嘉飾演的邱慧英正守在媽媽的病床外,周圍充斥著令人煩躁的老公的鼾聲,以及女兒嘈雜的通話聲。媽媽在女兒的電話聲中,睜大了眼睛,回光返照似的留下又沒能下那句遺言。
這句遺言應該是沒人聽到究竟是什么。但對于女兒來說,將自己的母親與早已去世的父親葬在一起。應該就是母親的遺言。故事就這樣展開了,講述了相互牽連的三代人在家庭關系沖突下的生活狀態。
劇中的慧英是幸福的,有愛她的父母,疼她的老公,還有一個乖巧的女兒。作為老師的她,也曾一時被沖昏了頭腦,竟采取了相對極端的手段,給自己的母親奪得與自己父母合葬的機會。我們不能說他是強勢的,或許可以說她當時也許是沒想明白,其實換一種溝通的方式與姥姥說,也許不會發生這么多讓人糾結的事情。
故事看著也許擰巴,慧英的女兒薇薇,剛開始也許并不討喜,但卻成了整個情節轉變的一個重要人物。也許是隔代人更容易彼此溝通和理解,薇薇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姥姥,勸解姥姥。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自己的母親,在這個過程中,也理解了自己的母親。雖然影片的結果是開放式的,但獲得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獎的提名,覺對實至名歸。劇情類的電影,往往會調入乏味無聊的漩渦,但這部電影,有沖突,有理解,看似無法達成的一致,最終因為理解,迎來了相信相愛。
這周末媽媽的腰疼病犯了,兩天的家務活還有三餐都是我做的,媽媽無論說什么,我都耐心的傾聽,而且認真的和她討論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今天晚上去超市前,剛好晚上6:30,她坐在沙發上,用五個手指頭開始邊叨咕邊拿出五個手指頭,開始數起來:七點半,八點半,九點半,十點半,還有四個小時,你一定要堅持住。我很納悶問她在說啥,她說:“這兩天是我自從來大連后感覺最幸福的日子?!闭犛行┖眯?,但是細細品味,覺得我這個做女兒的真的好不稱職。
在外打拼時間久了,養成了特別孤獨的性格,不愿去傾聽,不愿去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得到的愛少了,自然也不愿意付出。媽媽的到來,是對我性格改變的重要轉折,了解到家人的重要性,愛一個人不容易,傷一個人很簡單:一句傷人的話,一個敵意的眼神,這些都可以毀掉我們的親情、友情、還有愛情。
這段時間,一直有一句話刻在我的腦子里,每當我的小宇宙要對媽媽爆發的時候,就告訴自己:盡量做到理解,不能理解就諒解,不能諒解就好好說話。所以,【理解】、【諒解】、【好好說話】這三個的關系是逐漸加強,經常在要發作的時候,反復在腦海里出現這三個詞語,然后默默地告訴自己【好好說話】。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也可以對自己的媽媽、爸爸,你的親人,朋友,愛人做到理解。實在不行,那我們就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