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幾天換了新住處,中介公司來修門的時候順便問了我是做什么的,得知我從事法律行業后,說平時跟房客簽合同挺多法律問題,說不定以后有機會請教,我禮貌性地表示沒問題。
沒過多久修過的門又壞了,我端起想要理論的架勢,結果還沒等發力,對方就表示免費重修——what? 在我印象里中介可沒這么好說話啊。
然后對方就“順便”咨詢了一下他們手頭上的幾個糾紛。我心里隱隱明白了,哦,原來是這樣。
維修問題被又快又好地解決了,我發微信致謝,對方意味深長地回應:“不用謝,以后互相幫忙”。
我想,以后可能用得上我,是維修問題得以如此迅速解決的很重要原因吧。
對于能夠幫助到我的人,我也剛好具有使用價值——我喜歡這種功利的巧合。
2.
記不記得在公眾場合,尤其是各種社交場合,你是被怎么介紹的?
“這是我的朋友”還是“這是我的朋友,他是XXX公司的XXX”——如果是第二種,那么恭喜你,出于某種原因,你們的友情會更加穩固。
有人說友情應該是純粹的,在一起吃喝玩樂輕松開心就好,拜托我們早已經過了匆匆那年的年紀了,就算是高中生,都已經知道要奠定以后的交友圈了好嗎。
再說了,誰說互有使用價值的友情,就一定不能真正的輕松愉悅呢,反而當你們有著共進的狀態與互相攙扶的能力,當你們有共同的話題又消費得起對方的愛好,這是一種多么難得的惺惺相惜。
3.
有效社交,是這幾年被頻頻提起的概念。
已經沒有人否認人脈啊圈子啊這些因素的重要性,當社交已經變成了一個爛大街的詞兒,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實現有效社交呢?
首先,有效社交應該是雙向的,對交往雙方都有所裨益;其次,“有效”不僅指效果也指效率,在短時間內自己的價值有所體現,就算不是即刻幫到對方,也應被覺察到自己擁有不可小覷的能量;最好,交往雙方所擁有的能力是長期的,可以互相補足的。
以上所有都指向了交往雙方的個人價值——個人價值越大越延續,社交越有效。
所以,最大幅度提升個人價值,然后選擇同樣具有個人價值的對象進行交往——神交、合作、吃飯談心什么都好——砰,有效社交建立了。
吃飯談心也行啊?當然了,如果每天和馬云爸爸以及巴菲特談心,效果杠杠的,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就是這個道理。牛人用牛X經歷所換來的高級認知,會體現在他們的一言一行里。
可是大多數的我們,約不到他們。因為個人價值不對等啊。
于是很多人放棄了有效社交中的“有效”二字,開始了趕各種場子混各種飯局,沉浸在“認識很多朋友”的自我滿足中。
要知道你不提升自我,跳過第一步驟的吃飯,就只是吃飯而已。因為不具備足夠個人價值的你,社交圈也不會有牛人聚集,就算遇到了,最多也只能變成回到自己真實圈子里時用來吹牛X的道具而已。
畢竟徐小平不會到處炫耀自己昨晚跟俞敏洪吃過飯,我可能會...
所以啊,別打著發展人脈建立社交的旗號,每晚吃飯喝酒KTV了。生活可以很寂寞也可以很熱鬧,可個人價值往往是在獨自的韜光養晦中建立起來的,有了資本,再去享受和個人價值相匹配的熱鬧。
愿你慢慢愛上這個功利的世界,然后被這個功利的世界愛上。
轉載需簡信聯系作者阿陽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