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我的阿勒泰》這個名字,心中就泛起莫名的漣漪,可能這個名字自帶魔力,前陣子,刷到關于這部劇宣傳的視頻,配上特有的背景音樂,是讓人心動的旋律。
視頻中,于適鮮衣怒馬少年郎的形象,馬伊琍黝黑又粗糙的面龐,扎著兩條長長的麻花辮,周依然清澈又稚嫩的眼神,絲滑的齊耳短發(fā)。這三個主角人物的出現(xiàn),《我的阿勒泰》的靈魂、精髓就躍然于心間。
抱著好奇心,去百度了這部劇,《我的阿勒泰》改編自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百度對這部散文集的介紹如下:
《我的阿勒泰》是李娟11年來的散文創(chuàng)作集成,首次問世于2010年7月,全書分為三部分:《阿勒泰文字》、《阿勒泰角落》和《九篇雪》。這些篇章記錄了李娟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區(qū)的生活瑣事,包括個人回憶和對生活的感悟。作品風格清新明快,展示了游牧民族在邊疆的豐富生活畫面,保持了純粹的質感,真實地呈現(xiàn)了疆北的風土人情,充溢著樸素而清新的氛圍。
聽過小說拍成了電視劇,沒想到散文也能拍成電視劇,迫不及待看了前面三集,就不難解釋畫面為什么如此美了。
沒有去過遙遠的北方,看《我的阿勒泰》的每一楨畫面,那種蒼茫中帶著悲涼的的氣息卻一點也不覺得陌生,甚至特別神往。
劇集的開篇就是講女主角李文秀(周依然飾),一個19歲的漢族姑娘,因父母當年參與建設兵團在新疆落地扎根,她便成為不折不扣的疆二代,小小的、清秀的她雖然高中沒畢業(yè),只能在飯店打工,卻對文學情有獨鐘。
她渴望去到外面的世界,想去北京,去見識到更大的文學世界,她想通過寫作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
但作為一個打工妹,她的這個美麗的夢想在同事的眼里就是笑話,她與她生存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她隨身帶著一個小筆記本和筆,隨時記錄著點什么。但又好像寫不出什么具體的好文章來。
在打工的間隙,她去參加了知名作家劉海波在烏魯木齊的講座,有幸被抽中提問,她不敢直接提問,只能用小紙條的形式寫下她的困惑,她寫道:劉老師,我從小喜歡寫作,夢想成為一名作家,但我完全不知道應該寫什么,我到底要寫什么才能成為一名作家呢?
作家劉老師很真誠地回答了她的問題,告訴她 :“如果不知道從哪下手的話,我感覺你的年齡應該不大,你應該先上學,以后再說。如果你不打算上學,就要寫作,那你就試著從自己的生活寫起,去愛,去生活,去受傷。”
李文秀默默地在筆記本上記下了這幾個字“去愛,去生活,去受傷。”
因為在酒店工作不順暢,惹下了小小的麻煩,主管要將她遣散,其實她想在烏魯木齊這座城市待下來,她覺得要在繁華的大城市生活,才會有無數(shù)種可能性。
沒有賺到錢,寫作之路也不順暢,許是作家劉老師的那些話對她有了啟發(fā)。李文秀不再執(zhí)念于留在城里,她決定去投奔大草原的母親張鳳俠(馬伊琍飾)。
李文秀的父親很早就離開了她們,她的媽媽張鳳俠帶著癡呆的奶奶在草原上居無定所地漂泊著,靠經(jīng)營小賣部,向草原上的牧民出售各種商品為生。
回來的李文秀認識了哈薩克少年巴太(于適飾),她的生活有了不一樣的經(jīng)歷和色彩,也逐漸發(fā)現(xiàn)了大草原的美,以及生活在這里的游牧人的美,她也在這樣的生活里,找到了寫作的靈感源泉。
整部劇的質感特別好,大西北自然的風光,旖旎又曠遠,遼闊又孤寂,樸實中透著巨大的美感。
野性自然的美,淳樸純真的情感,細膩的表現(xiàn)手法,不得不讓人沉醉于其中,網(wǎng)友說“終于等到一部有深度有內(nèi)涵的電視劇。”真的不能太贊同了。
盡管劇中情節(jié)也有展現(xiàn)人物在生活里的掙扎和斗爭,雞零狗碎少不了,但依舊抵擋不住心中對這一切的包容的喜愛。
自由、熱烈、真實,原生態(tài)的真切和親切撲面而來,心靈仿佛在凈化,靈魂得到了治愈,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底的寧靜無法言說。
真心建議都去看看這部《我的阿勒泰》,聆聽自然的呼喚,喚醒別樣的心靈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