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感懷青春總有這樣的話:“抓住XXX的尾巴”。這種說辭頗有一種時光易逝人易老,此番錯過再難尋的味道。有人會說,校園時光匆匆一轉眼幾近畢業時,很多事情沒有做,不妨趕緊抓住青春的尾巴,談一場難以忘懷的甜蜜蜜。類似的話還有很多"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趁著年輕去流浪”,此類煽動性話語的確給青春的少男少女灌輸了一種跑偏了的價值觀——年齡是生命瘋狂的資本。
其實青春時期是最尷尬的年齡,一種是想要掙脫家庭關系而獨立成長的欲求,一面是自己并沒有可以立足社會資本的尷尬。事實上我們的青春時期,并不是電視劇里所描述得校園戀情和肆意青春。以我們的角度來說,當我們可以安定學習,偶爾出去旅行,可以毫不費力得實現一些物質愿望的時候,幕后是父母在努力為我們埋單。但以父母的角度來說,父母最大的幸福是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讓孩子過得更好,在這個有點復雜的社會里少吃那么一點苦。這是我們雙方都心照不宣的生活常態。
這樣實際的青春,完全不是某些言情小說和電視劇的呈現套路。我們的生活沒有加濾鏡和背景音樂,甚至沒有粗糙剪輯,反而有一些時間粗糲的味道冗雜其中,讓我們嘗百味嘗甘苦。青春的尷尬,正在于幻想和現實之間的權衡,當肩上漸漸有了責任意識之后,我們就開始思考和懷疑得更多。這個時期是價值體系重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甚至體會過崩塌的痛感。
與其說抓住青春的尾巴,不如給青春多一些關懷。在長篇大論的雞湯文章中,我們汲取到“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努力一切都會實現的。”諸如此類的“一定”原則。倒是應多多鼓勵和關懷愿望未能實現的人,當他們遭受語言暴力和歧視,當他們開始對人生迷惘而悲痛時,我們怎樣陪伴和安慰他們的痛處,而不是只是一味地灌輸勵志雞湯。這個社會看起來正能量很多,本質卻是圓滑的大人們設計的主觀題目,而對于生命真實地痛處他們避而不談視若無睹。這個社會只是看起來很有人文情懷罷了,事實上大多數人都固守著自己的一個小圈子,守著自己碗里的金鉑鉑。這個世界,缺少對于失敗者和迷惘者的關懷。很多事情不是一句“孩子這就是世界”而可以解決的。只是很多問題,大人們也不愿意關心和贅言(因為他們自己也無暇顧及和深思)。多年之后,這些孩子經歷了慘敗和崩塌直到重建之后,又會變成現在的大人。而這樣的大人又會鼓勵孩子成為自身利益的守護者,“你是競爭者,這個社會是物競天擇的社會,你只要守好你自己的利益就夠了,有時候你連自己都守護不好呢。”更有“不要有什么理想,你都要被餓死了,還談理想!還是先想想你自己吧!”如此往復,這樣的世界只是一個看起來很良好的自私利益共同體。這個體系有著一個“趕緊”和“趁早”的大旗,我們需要結婚,需要相親,需要找個體面的工作,需要趕緊生孩子。因為我們不能被別人比下去,大人們在聊天的時候就不至于形色暗淡有失‘尊嚴'。所以我們被催促,被不斷催促,直到有一天妥協敗下陣來。
"青春"易不易逝,取決于每個人的抉擇。有人在二十幾歲的年齡,就說“我自己老了,你們這些年輕人啊,有夢想一定要追求。”這樣的托辭,讓真正的老年人憤憤不平,他們還覺得自己很年輕哩。真正的青春,不是所有人都品嘗過的。很多人,從少年就一部踏進了自身利益守護者的位置上。物欲的欲求猶如巨大的煉鐵爐,從來也不會飽和,從來都是熱烈不息的。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
我們需要學習了解別人的感受,而不是“世界以我為中心”的自圓心說,我們需要改變生來“只有自己(本我)有意識和感悟”的觀點。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慢慢會發現,別人也有七情六欲,別人原來是這樣想的。于是我們開始意識到思維的奇妙,而不把其他的人當做空白的配角甲乙丙丁。我們開始試著思考,如果我是某某某,一個其他的人,如果我是路邊看車的老大爺,我會想什么,會有怎樣的生活,也是足夠幸福的嗎?這樣,我們或許就不會固執得把生活比作馬拉松。“換位思考”老生常談,但有誰真的換位思考了呢?或許有一天,某些父母不再無意之中指著環衛工人告誡自己孩子好好學習不然就會是他們的下場的時候,或許那時會好那么一點點。我們的潛意識,被教育和環境灌輸的“弱肉強食”觀念已然根深蒂固。而身處優渥環境的人,無法想象貧窮的窘況(就像你無法告訴色盲某種顏色的概念)。因此我們需要了解這個世界,需要用心去看每個人的生活境況,去試著變成他“換位思考”。那時是不是就會多一些溫柔的理解呢?那樣服務業從業者是不是也會因為得到尊重,而慢慢嘗試到優質服務的內涵了呢。那這個世界會不會就因此而好那么一點點了呢?
我們不需要“趕緊”“趁早”,有限的時間里,沒有那么多迫切比較而彰顯自己價值的事情。慢慢體會生活,更加有同理心,去理解每一個憤怒的婦人,發泄情緒的莽撞少年,和孤獨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