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年輕人的心 直播下一站是“非遺”

將“過時”變成“時尚”、讓“無形”變成“有形”,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差異化方式進入直播,其效果會是爆發式的


在花椒直播上,平均每一天有200萬主播開播,8萬新主播涌入。“直播”在微博、微信之后,成為內容創業者們“暴走”的新陣地。

可內容的邊疆如此大,而正在拼命掙扎、想要成為能幸存下來個位數之一的近200家直播平臺們也紛紛進軍綜藝、訪談等熱門直播內容領域,如何找到突破口,成為了內容創業者最為頭痛的話題。

聊騷和軟色情這些網紅主播們玩爛的話題,正在被淘汰;大型綜藝類直播技術含量太高、太費錢,做不起。“如果玩穿越呢?比如化身動漫角色去探尋古代遺跡,類似旅游節目會有人看嗎?”一個內容創業者半開玩笑的和筆者言道。

未必是幻想,非遺正在用另類方式進入直播

?這個玩笑其實已經變成了現實。只是它未必是去熱門的古跡(物質文化遺產),畢竟那里游客太多,直播門檻不高,很容易被太多競爭者給淹沒。而如果這個角度切換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2016年9月,在騰訊動漫聯合雅昌文化、中國婦女發展基金進行的一次“動漫+公益”的嘗試中,一位“可愛風”少女裝扮成國產動漫《狐妖小紅娘》中涂山蘇蘇的樣子,在深圳雅昌大廈直播了與刺繡、油紙傘、刻紙、泥塑、皮影5位手藝人的交流,向超過42萬網友介紹非遺傳統文化。極具民族風的非遺和時髦的二次元看似同場“競技”,卻更相得益彰。


全新的姿勢和更低姿態,正在成為當下“非遺+直播”內容創造的主流方式。

所謂全新的姿勢,除了二次元這樣的時髦元素外,一些非遺,還將商業、趣味和時尚融合在了一起。如10月末在紹興安昌古鎮,一場“安昌傳統水鄉婚禮”借助云犀直播、全民直播等平臺進行直播,婚禮中出現的孔鳳春、周廣勝、畢六福、潘永泰號、揚州漆器廠、閑云居、張小泉、天竺筷、天臺宋紅、沈大成等12件喜禮均為老字號傳統非遺技藝手工禮。老字號們主動參與的同時,還借助一個名為“老字號”的APP,實現了直播+電商體驗。

包括被認為是和直播搶奪市場的劇院也在和對手形成新的競爭。在長沙,一場歷時一年精心打造的非遺舞臺劇《盛世銅官》在當地知名演藝劇院琴島劇場上演,十多名本身就是琴島簽約的演職人員轉型而來的“網紅”則坐在觀眾席上對演出進行現場直播。琴島執行董事陳勇芝就認為:“他們的粉絲加起來有大幾十萬,通過直播讓更多人知道長沙琴島,知道長沙銅官窯,肯定是一件好事嘛!”

所謂更低的姿態,則是指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拋棄成見,主動“接地氣”。2016年暑期,在文化部的倡導下,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延伸,清華美院非遺項目組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非遺傳承人回訪活動,該活動同時在淘寶直播頻道進行了12場直播秀,觀看直播的觀眾人數從最初的百余人逐步提升至最高破萬。

在這個觸網過程中,象牙塔里的學術研究者和非遺傳承人們的心態也在悄然改變。如媒體報道中,清華美院研究生劉木維就說:“一開始我們和傳承人的直播風格都比較嚴肅正經,用很專業的詞匯去介紹非遺項目,好像在做一場電視直播一樣,但發現這樣并不能引起觀眾的良好反饋。試播一兩次后,我們改變了講述方式,語言更為簡潔明了、生動有趣,盡量挖掘傳承人和技藝背后好玩兒的故事。”主播們也各自起了可愛的昵稱——“甜蜜蜜”“美美”“小宇”等。

看得見的非遺,還需要更多跨界來豐富

當直播撞上以非遺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時,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用全新的姿勢和更低的姿態跨界的這對組合,其實已經在探索更多的跨界可能。

其中的突出代表則是戲曲。2015年初,廣東粵劇院即推出了新編粵劇《決戰天策府》,由于其故事改編自金山公司出品的熱門網游《劍俠情緣叁》,被廣大青少年游戲玩家認為是“一出有極高專業藝術水準和魅力的cosplay”。而這出戲在巡回演出大熱之后,更于當年年末,在金山公司舉辦的“醉江湖狂歡夜”晚會上,在十大視頻網站的直播中和網民進行了“親密接觸”,一時在戲曲圈里形成了一定爭議。

而在直播上驚鴻一瞥后,該劇再次巡回演出時,則拒絕一切手機直播,除了版權防護和對低質量直播的抵制外,其實也是一種線下票務的“饑餓營銷”的范式。


用和年輕人最親近的網絡游戲這一文化創意產品進行組合,拉近和年輕人之間的距離,是一種方法。而其他一些劇種則選擇選擇卻是和年輕人最親近的移動應用一起聯袂演出。

2016年6月,第四屆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閉幕式上,通過斗魚直播,作為閉幕演出的漢劇《宇宙鋒》吸引20萬人在線關注,打響了國家級戲曲直播的當頭炮。而上海越劇院則走的更遠。

10月,該院攜手CIBN互聯網電視,意圖用“上網、買票、看戲”的一站式服務來打造演出現場直播的網上的“東方大劇院”。除了直接把舞臺設立在了直播之上這一初步實現形式外,上海越劇院副院長梁弘鈞還給出了一個頗具互聯網思維的遠景規劃:劇院非常期待通過精準的大數據驅動以及分析報告,了解用戶性別、年齡、職業、地域、收看(聽)習慣,為劇院策劃、確立劇目選題、演出形式等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深耕內容創造的創業者也早早的發現了傳統文化這一新藍海,一批借助戲曲進行垂直化直播平臺創業的團隊開始嶄露頭角。

2015年11月才上線的App“戲緣”,在通過戲曲網上播出、網購線下戲票,打造名角、票友交流區、創制主題道具、戲曲表情包等周邊產品,吸納了300萬粉絲后,又在近期更新的版本中,將直播融入其中,意圖將名家、大戲、青年演員全轉換為播主體,將唱腔、表演、裝扮、見面會甚至日常生活都成為直播內容。而去年8月底上線的名角兒App則更進一步,開始嘗試將傳統戲曲以VR直播方式推向大眾。

一條融匯了社區模式、社交經濟、VR黑科技等諸多互聯網+元素的內容創業之路開始打開。

非物質的遺產亦可有形,直播中蘊含著電商機遇

在傳承文化和內容創造之外,非遺的獨特魅力也正在以“商機”的形式,吸引更多創業者的目光。

地方政府對非遺的關注和參與熱情出現了新的變化,特別是在開發與非遺有關的周邊衍生產業上。如在清華非遺直播后,黔東南州施洞鎮政府和貴州財經大學開始籌劃合作打造當地苗族刺繡和銀飾品牌,以企業運營的形式拓展本地特產的線上銷售渠道。

作為電子商務的龍頭阿里巴巴也抓住了這一契機,展開了“直播+電商+非遺”的活動,希圖通過引入非遺來進一步實現平臺上產品的差異化和個性化。

去年10月,在杭州舉行的“互聯網+西藏非遺”阿里巴巴行活動中,通過和西藏相關部門寫手,阿里借助淘寶直播,對藏戲及非遺歌舞、唐卡、彩沙壇城、藏香技藝進行連續3天的全方位展示,直播同時在線人數超過5萬人,淘寶特色中國西藏館線上推出68個特色產品,訂單超過3萬筆。

但阿里的計劃并不止于此,早在幾個月前,阿里巴巴主辦的“發現中國匠心之美”——文化中國百城萬匠全球巡展活動就已啟動,并計劃在5年內走遍全球100個城市,用O2O現場體驗的方式,讓全球更多人體驗、了解和熱愛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而同時,這一活動也在通過網紅進行同步直播。如活動啟動式當天,來自淘寶達人平臺的10位人氣網紅就現場向蘇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趙紅育、龍泉寶劍鍛制技藝的傳承人鄭國榮等十幾位傳承人拜師學藝。這些網紅一邊跟著傳承人學習手工藝,一邊通過手機淘寶直播平臺,向粉絲直播學習的全過程。

“還僅僅只是娛樂嗎?用抓住年輕人好奇心的方式,擴大影響的同時,未嘗不是一種非遺文化產品的一種商機。”業內人士如是評論這一現象。

同和居、同春園、都一處等多家京城老字號也同樣把直播視作是一個吸納年輕人成為顧客的方式,在去年下半年紛紛玩起直播,跟烹飪大師學做菜,與非遺傳人互動,通過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傳播老字號美食文化?!皩m保荔枝肉和一般的宮保雞丁有啥區別?”“荔枝要怎么處理?”“花生炸到幾成熟?”“一個燒麥捏出103個褶的絕活兒”,一個個看著都活色生香的問題,通過現場獻絕技的方式呈現出來,大師的身段放下來了,主播的調侃接上來了,觀眾的口水也引出來了,再也沒有了過去擔心別人偷師的那種尷尬。

還能走得更遠嗎?其實在去年下半年開始日漸火熱的直播+非遺跨界合作的種種姿態中,不難發現一些共性的趨勢:

一是將“過時”變成“時尚”。

這是一種觀念上的改變,即非遺在許多人看來是過時的老東西,應該是博物館的藏品。而通過直播,其實就是用類似著名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路數,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非遺們的新奇特,用時髦的方式再次呈現在受眾面前,特別是年輕人面前。一方面形成了內容上和現有直播“三俗”化的差異和壓制,另一方面也激發了非遺們繼續再創造,并創造和時代同步的精品內容的激情。

二是讓“無形”變成“有形”。

這是一種商業上的蛻變,即過去非遺是將文化這一無形的東西通過傳承人的方式在延續,而因種種原因,傳承人日漸稀薄,也使得非遺無論從規模還是到市場,都日漸縮小。吸引一批年輕人成為傳承人,只是非遺做直播的一個小景愿,而讓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直播這一載體,形象、具象起來,則是第二層境界。

同時,一部分非遺能夠通過形成更多的衍生品和場景的方式,通過直播的影響力和電商的長尾效力,形成市場效益和市場規模,進一步反向刺激非遺進一步蝶變,形成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逆襲,并吸引更多創業者從不同的角度進入到“非遺+”的有形的非遺周邊衍生品大軍之中來,則非遺由此真正有形,而最終不再像一個受保護動物那樣,靠資助和救濟過日子。

其中,不斷的尋找內容創業的地圖邊緣,探索更多跨界結合上的花式,來“感動”受眾、打開市場,則是不變原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