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解東坡的明月?

圖片發自簡書App

誰解東坡的明月?

? ——文本細讀角度評《記承天寺夜游》


夏海芹

文言文該怎么教?

長期以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一線老師都有一個共識:文言文不好教。教學中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文言文重視“言”的教學,注重文言實詞、虛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句法、語法等知識的講解,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另一種是重視“文”的教學,關注作品背景、作者情懷、人物形象的分析,體現出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

我認為,這兩種傾向的文言文教學,其結果要么“死于章句”,要么“毀于清議”,都是不正確的教學方式。

圖片發自簡書App

周二,在中和鎮小官莊學校聽了《記承天寺夜游》的同課異構。作家梁衡說“有一種畫軸,且細且長,靜靜垂于廳堂之側。她不與那些巨幅大作比氣勢,爭地位,卻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使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其一便是《記承天寺夜游》。”《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被梁衡先生稱為“神品”的佳作。

這篇課文分別由中和學區的徐佳佳老師和樓村中學的賈玉玲老師執教。我曾經和徐佳佳老師一同上過公開課,這是一位語文素養很高的老師。她的課堂“看似簡單,實則不簡單”。

具體如下:

1.導入簡單。“一日之計在于晨”,導語一句話。

2.環節簡單。“品詞”“賞景”“悟情”六字教學環節。

3.板書簡單。12個字板書。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不簡單”體現在三個教學環節中——

1.“品詞”環節不簡單。咬文嚼字品語言的語文課就是有濃濃“語文味”的語文課。這是很見語文老師功力的教學設計。徐老師分別抓住了“解”、“遂至”、“亦”、“相與”等詞來品析蘇軾語言的妙處。尤其是“解”字的品讀,很精彩。“解衣”表明主觀上想睡覺,你看,衣服都解下來了,主觀上很想睡覺客觀事實卻是睡不著,為什么想睡卻睡不著呢?這個看似普通實則不平凡的“解”字,徐老師細細推敲,帶領學生走進東坡的內心。

2.“美景”環節不簡單。

《記承天寺夜游》有兩個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點”,其一是不著一個“月”字,卻句句都在寫“月”的寫景句。其二是“但少閑人如吾兩人”的主題句。徐老師采用變換句式的方法來突破教學重點的。通過三種句式與原句的比較閱讀,讓學生明了原句巧用比喻、精用虛詞、運用竹柏意象寫景的三大特點。該環節通過對比閱讀,句子賞析很透徹。

3.“悟情”環節不簡單。

“閑人”的解讀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東坡的“閑人”二字,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語文老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領悟到這無窮的“意”。徐佳佳老師設計了一道填空題——但少(? )如吾兩人者耳。學生依次填入——悠閑之人、清閑之人、豁達之人、情趣之人、閑人,如此,閑人背后無盡的語言學生便可領悟。

如果說徐佳佳老師把《記承天寺夜游》當成“定篇”來教的話,那么賈玉玲老師則把它當做“樣本”來教了。賈老師的課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字——“實”。腳踏實地,實實在在。這節課的“實”具體如下:

1.朗讀豐實。

語文課重朗讀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然而像賈老師的課堂敢如此大膽的讓學生放開讀,并不多見。賈玉玲老師用將近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讀課文,從讀準字音到讀出節奏再到讀出感情,循序漸進地讓學生一遍遍地讀,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地走進文本。文言扎實。

賈老師的課堂極為重視“文言”的教學。她在帶領學生翻譯課文時,能以點帶面,學習了不同句式的文言知識。先后教給學生“省略句”“倒裝句”等不同句式的翻譯方法,很巧妙的把文言知識授于學生。這些知識對于初二上期的學生來說太為寶貴了,而敢于在公開課上講這些知識實在需要極大的勇氣,所以,就這一點而言,要向賈老師學習!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想向各位老師交流的是——我想,從獄中出來貶官黃州的蘇軾,一定有雙重身份。白天的蘇軾,一介農夫,在五十畝東坡耕田插秧,是物質的蘇軾;夜晚的蘇軾,回歸文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是精神的蘇軾。彼時的蘇軾,一定如承天寺的夜晚,面臨無邊的黑暗,而蘇軾之為蘇軾、之為蘇仙,就在于,在無邊的黑暗中他能獨獨在乎那一抹月色,而忽略無邊的黑暗!承天寺,那空明澄澈的明月正如蘇軾空明澄澈的內心一樣,所以,明月如人更如心呀!

明月灼灼照千年,承天寺的明月一直照到今!只是,抬頭望月之人,何人還有東坡的豁達樂觀、安逸恬淡的情懷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