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以前,我在喜馬拉雅上偶然聽了一期羅輯思維的節(jié)目,發(fā)現(xiàn)原來令我感到有些厭煩的讀書原來可以被講得如此有趣,于是我開始撿起一些以前買了就沒再看過的書,最初一個月每天晚上我都堅持看書,那時我只是感覺看書獲得的知識很有用,開闊了我的視野,堅持了幾個月以后,我發(fā)現(xiàn)好像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推動著我,讓我每天晚上都會想去拿起書籍,饒有興趣地品讀一番,以至于到現(xiàn)在每天記錄自己的讀書所得,其實這一切都只是因為我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讀書的習慣。
不同的習慣能導致不同的結(jié)果:早晚堅持刷牙的人不會得齲齒,每天都堅持訓練的運動員會奪得很好的名次等等,可以說,健康、性格、人際關系等關于我們的一切無一不是由習慣導致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生活中也無處不充斥著我們的習慣,從早上起床,吃飯,睡午覺等等,甚至連鎖門都充斥著我們的習慣,我就有一個習慣,每次鎖完門,都會使勁地去拽幾下,以防萬一。
習慣分為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行為是思維的外在表現(xiàn),要想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
如何改變自己的習慣?這是一個另很多人都頭疼的問題,其實習慣難改變是因為動力不夠:要么是誘因不夠,要么是恐懼不夠。打個比方,期末考試臨近,一個努力學習的學生會因為想考個好成績、拿獎學金養(yǎng)成備考地好習慣,而一個不愛學習的學生同樣會因為害怕掛科而逼著自己養(yǎng)成學習的好習慣,前者是誘因,后者是恐懼,都能推動習慣的養(yǎng)成,是選擇主動的誘因還是被動的恐懼,就全看自己了。
有的人說我想改掉自己的壞習慣,可每次違反新的習慣的時候,當時總是很爽快地自己說服了自己,但過后想想總是既感到自責又感到后悔。其實這種狀況是很正常的,而且你反倒應該高興,不應該自責,因為這正是新舊習慣的交火階段,自責和后悔恰恰說明了你是真的想改變自己,你正在走向成功!以后再遇到這種情況,告訴自己向前看,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了,沒法再改變,要放眼未來!新習慣會持續(xù)進攻舊習慣,直到最后,取代舊習慣。
最后想跟大家推薦一個好習慣,那就是每天記錄自己的讀書所得,我自己親身實踐,確實很有用,不僅幫助你記憶獲得的知識,而且能鍛煉寫作能力。總之,你寫了,就會收獲額外的好東西!
參考書目:《情商與影響力》吳維庫著
(歡迎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