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聊天里“呵呵”總是被嫌棄

近年來,“呵呵”幾乎被公認為是最令人反感網絡詞,沒有之一?!芭丁笨扇獭昂呛恰辈豢扇獭!昂呛恰?、“哈哈”、“嘿嘿”,如果說這三個笑面老司機在斗地主的話,那為什么被斗的只有“呵呵”?“呵呵”究竟得罪誰了?

“呵呵”:我本清純

“呵呵”古已有之,最初的意義可是極好的呢。比如《全唐詩》就有“含笑樂呵呵,啼哭受殃抉”的句子。

在蘇東坡的書信中,“呵呵”也時常出現,有人稱此為蘇東坡書信中獨特的“呵呵”現象。比如,《與朱康叔十七首(之二)》中:“呵呵。酒極醇美,必是故人特遣下廳也”。《答靈鷲遵老二首(之二)》中:“便同作福田。呵呵?!?/p>

這些書信中“呵呵”的含義,有些是聊以自慰,舒緩被貶的抑郁之情,有些是親近好友,表達歡愉輕快之意。這顯然與今天網絡中“呵呵”的意思大相徑庭。

從這個意義上講,“呵呵”可謂是根正苗紅。蘇東坡恐怕也不會想到,在若干年后,他喜歡用的“呵呵”竟落得如此下場,呵呵。

現代的“呵呵”始于網絡聊天,最初時帶有一種含蓄內斂的效益,尤其深得女生青睞。

(女友問男友)“呵呵,在干嘛呢”

(男友)“在想你呢,寶貝”

如果不加“呵呵”

(女友問男友)“在干嘛呢”

(男友)“沒干嘛”

這里的呵呵主要是打破突然問話的尷尬,給對方傳遞出一種接納和親近的感覺,不會讓別人覺得你是在查崗。

“呵呵”超限:從敷衍到嘲諷

隨著網絡會話中,“呵呵”的爆熱,大家開始對這個詞感到煩躁。如果一個人對你笑一下,你會覺得很熱情。如果對你笑十次,你會覺得她是不是有神經病。

聽一個人演講,開場白感覺他講得很幽默有趣,我們心里很興奮;10分鐘后,他還是那個調調,還沒進入正題,我們有點不耐煩了;又過了半小時,雖然有一些內容了,但是他還在不斷講一些冷笑話,我們從后門溜了。這種由于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當“呵呵”在網絡會話中過度使用的時候,會引起人們的反感心理。正如,網購中的親多了以后,會讓你覺得親鬼啊親。

(女友問男友)“呵呵,在干嘛呢”

(男友)“在想你呢,寶貝”

(女友)“呵呵,是嗎”

(男友)“是呀,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女友)“呵呵,嘴真甜”

(男友)“你能不能給個么么噠”

(女友)“呵呵,么么噠”

(男友)“洗洗睡吧”

在上面那段對話中,女友的每句話都有“呵呵”。隨著“呵呵”在會話中的增多,大家逐漸發現,“呵呵”從曾經親切的笑意逐漸變成了一種避免尷尬的過渡,一種無話可說的應答。越來越沒有實質意義的呵呵,在整個聊天中卻占據著大量的空間,尷尬沒有被緩解,反而變本加厲,浪費表情。于是人們就產生了抵觸情緒,“呵呵”最終成為了一種敷衍別人也被別人敷衍的方式。

“呵呵”被嫌棄了,在具有放大效果的網絡世界中,人們干脆直接將“呵呵”升級為豪華版敷衍字眼,直接來表達一種無奈和嘲諷。

(女友問男友)“在干嘛呢”

(男友)“沒干嘛”

(女友)“沒干嘛就是在玩游戲”

(男友)“呵呵,你說是就是吧”

從以上這個會話中,男友用“呵呵”來表達了對女友主觀臆斷的不滿和無力改變的無奈,仿佛是一種冷笑。

網絡為“呵呵”變“壞”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呵呵”在變“壞”的初期,主要的場景是因為沒話可說,并不帶有敷衍和嘲諷的意思。相反,那時的“呵呵”是在聊天過程中,不知道如何接話,用來作為過渡,也可以看做是一種禮貌性的應答。這種無話可說的“呵呵”出現的根本原因是“會話禮貌原則”,即別人說了某句話,就算沒有什么話說,甚至其實可以不進行回應的時候,我們還是習慣給予禮節性的回應。比如,一個微笑的表情,一個拱手,一束玫瑰,或者一個“呵呵”。

最無奈的是,在網上,必須要有一個“呵呵”這樣的角色。在面對面聊天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感興趣對方的聊天內容,或者不知道怎么回應別人時,對方是看得出來的。但是,在網上,對方并不知道。那就只好找一個替死鬼來完成這樣的任務,表達這種無話可說的禮貌回應。

為啥“呵呵”用得更多呢?“呵呵”本身有友好、親近、微笑的含義,不像哈哈那么夸張,也不像嘿嘿那么詭異,比較中庸,大部分別人的話用“呵呵”回應都不顯得突兀,相對比較合適。另外,在“呵呵”走向泥潭的過程中,網絡上的其他表情還不像現在那么豐富,可選擇的替代選項并不多。而且“呵呵”比表情符號更加抽象和穩重一些,老少皆宜,童叟無欺,萬精油,逐漸就變成會話中的老油條了。

網上的聊天很多時候是不同步的,不像面對面,一問一答。在網上,別人可能一口氣說好幾句話或者發表好幾個觀點。這時,回復就比較麻煩了,于是“呵呵”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我發一個“呵呵”表示對你發的所有的東西的一種反饋,然后再具體回復某一條信息,這樣多省事兒。

“呵呵”的隱忍與網絡的“非正式化”相沖突

在《紅樓夢》中,不同的人物角色,有不同的笑聲。比如丫鬟們的“咭咭呱呱”,主仆同樂的“哈哈”,傻大姐的笑“嘻嘻”。但唯獨張道士的笑是“呵呵”。道士是隱忍的代表,以聲寫人,聲如其人。相對于“哈哈”和“嘿嘿”,“呵呵”是一種更為隱忍的笑。

如果遇到一個非常開心的事情,有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你笑得很夸張的話,別人可能會覺得你不夠低調,有些得意忘形。也許正因為如此,蘇東坡那個時候才沒有變成“哈哈”黨,而是選擇了更為低調的“呵呵”。

網絡上的社會交往與現實的社會交往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網絡社交的“非正式化”。

我們知道,面對面的交往是比較正式和正經的。一旦,某某說需要面談一下的話,言下之意是,這個事情你得引起重視。很多問題,如果覺得非常重要的話,那最好當面解決。其次是打電話短信,再其次是網絡。

在網上聊天,對方看不見摸不著,我們會盡可能地卸下包袱,進行調皮、搞笑、賣萌。網絡給了我們“放下矜持”的大好機遇,即便是某某領導,我們也不妨調侃一番,反正你尷尬或者生氣,我也看不到。網絡最大的好處之一,就在于大家都可以把生活中的面具摘下來,把氛圍輕松一點,把表情夸張一點,把文字活潑一點,少一些“呵呵”,多一些“哈哈”。

皮笑肉不笑的“呵呵”,可能注定不會受到網絡的一直歡迎。

(作者: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青年教師 陳武)

參考文獻:

唐衛衛, 李麗君. (2013). 擬聲詞 “哈哈”,“呵呵” 的對比分析. 北方文學: 中, (5), 165-166.

孟憲斌. (2015). 淺談 “呵呵” 的語義嬗變及使用心理. 現代語文: 下旬. 語言研究, (4), 119-121.

李娜. (2014). 《 紅樓夢》 擬聲詞探析——模擬笑聲的詞. 寧波大學學報: 人文科學版, 27(6), 46-50.

周宗奎, 劉勤學. (2016). 網絡心理學:行為的重構.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

楊銀娥. (2014). 蘇軾書信研究. 暨南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蘇軾著, 楊燕君編輯. 《蘇東坡全集》.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許暉. (2015). “呵呵” 是蘇東坡發明的嗎?. 視野, (8), 11-11.

本文由WeDig(ID:wedig)發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辰溪家鄉 千里洪流 萬里水漂 望縣城內外 田地園林 小巷街道 盡受洪水浸泡 山垮路塌 一片慘象 沅河上下 頓時滔滔...
    王小永_6be2閱讀 827評論 2 2
  • 1.感恩老闆的器重昨天帶我一起去看店,一起和劉女士談接手美甲店的詳情,很遺憾那個地點人潮不是很旺,老闆不想要那個地...
    敏樂麻麻閱讀 14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