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發生了一件事,讓我想了很多,以至于到現在我還一直掛記。
對于新聞專業的學生,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往往是不夠的,更多的是實踐經驗的累積。有一天,老師對我們說:“最近xx晚報的APP運行需要招幾個同學來寫文章。你們有興趣的同學在課后可以上我這來報名。你們統一報名后,我們幾位老師還要進一步篩選。”我扭頭對我室友A說:“你想去嗎?我挺想去的。”她頭也沒抬就回答我說不去,太累了。“那好吧,我等會去找老師。”
課后,室友A看著我向老師走去,便跟了上來“走吧,我還是去吧,我們一起。”
我們向老師說明了來意,老師看了看我“哦,你是A吧?”
“老師,我不是A,我是XXX,她是A。”我指了指在我身后的室友。
“哦哦”她看了我一眼,低下頭說“XXX可能要等下一次機會了。”“A還可以,你要去嗎?”她的眼神越過我滿眼笑意的看著A。
我愣住了。
我著急地問老師“老師,為什么我就不行了呀?”
“哦,你文章行嗎?而且就是我們的人數已經滿了。”我很疑惑,不是篩選嗎?
來報名的人越來越多,我不甘心莫名其妙地被直接否定,所以我一直等在老師旁邊尋找機會問她我的文章到底是哪兒不行。
過了一陣,有個同學(稱為B吧)過來問老師課上的問題。她拉著他問“B,有沒有興趣去這個啊?”那位同學愣了,一陣說“老師,我是想來問您我這作業分數很低,可不可以重寫啊?”老師繼續拉著他不放“可以啊。誒,你有沒有興趣啊。”“嗯,我考慮一下吧。”
我愣住了。
結束了課程,我在回寢室的路上碰見了她。在向老師問完好后,我還是不甘心“老師,我沒想通,我的文章到底是哪兒出了錯呢?”我看見她明顯了楞了一下“啊,你的文章啊。你的作業平時分數是多少?”
合著老師對我并沒印象。
在我對她報了我的分數后,她說“行,那我回去看看你的文章,主要是優秀的同學太多了,哈哈哈。”“嗯,好。謝謝老師。”室友A笑著指著我我“你看你眼眶都紅了。”
我又愣住了。
這件事后,我一直在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是能力問題?如果是因為的文章質量低,老師出于擇優考慮將我淘汰,我可以理解。但是這里卻又有些地方想不通:1.在后來和老師的對話中可以發現,老師對我并不熟悉,所以就更不知道我的文章質量怎么樣。2.老師邀請加入的那位同學B寫作能力和我齊平,為什么老師就直接選擇了他?
我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了一位現在已經工作了幾年的哥哥。他聽后一句話結論:
不是你的能力不行,是你和老師的熟悉度的關系。
我再仔細想了一想,一切都講得通了:我的室友A向老師改過一次作業,老師對她有印象。而那位同學B也比較熟悉。所以在綜合考慮下,我被OUT了。
哥哥繼續說“大學老師手里掌握的資源相對較少,她不能照顧到每位同學,所以她就會選擇和自己比較熟悉的人。所以啊,你以后要盡力提高自己的曝光率。”
冷靜了幾天,我再次回憶起這件事情。我現在還沒有步入社會,沒有親身接觸過“人情社會”。雖然我知道這種情況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是比比皆是。可是當類似的事發生在我身上時,我確實是有不甘和痛心的。那種無力感和失望實在是折磨了我一陣子。
哥哥安慰我的時候,說得很隱晦。我知道他是想保護我的吧,不想讓我這么早經歷明白這些事情。大家都說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我現在也是明白了。
我反復想,我渴望能想出一個不那么讓人難受的原因。但是一個想法出來,立馬又被另外一個想法推到。翻來覆去,腦袋已經變成一坨漿糊,索性就不想了。
最后,所以,大學老師到底更看重的是什么?我想是能力+人情吧。如果我的文章質量好到可以讓老師過眼不忘的程度,老師也就不會對我沒印象了。這是我的能力的問題。考慮到和老師的熟悉度,我自然也就被刷掉了。說到底,能力是主因,人情是次因
其實寫到這里,我越來越覺得自己像一個嬌氣的小孩子了。就像第一次被刀子劃到,很痛,很委屈。但對已經身經百戰,摸爬滾打的工作人來說,這些根本沒有什么好抱怨的。
......
我好像得到了一個結果:無論是在校園里,還是在工作場上。都是在考驗你的智商+情商。能力是靠智商來提升的,而在和老師或者領導的相處關系層面上,就是情商的體現了。到頭來,還是智商情商的歷練。
老師看重的到底是什么?你的智商+情商
有一句話,我一直沒忘記。“最終,我們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能力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不斷提升,而在處世和外界交流方面,我要怎樣提升我的情商而不至于被自己討厭? 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