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DNA》中,郝明義先生將職場中的基層、中層、高層分別比喻為鳥、駱駝、鯨魚。這三種動物中,基層是“天高任鳥飛”,高層是“海闊憑魚躍”,唯獨中層,是負重千里穿越沙漠的駱駝。
的確,中層干部,對上承接企業經營壓力,對下擔負團隊建設壓力,對外應對市場競爭壓力,對內面對職場競爭壓力,兵頭將尾,可以說是職場中壓力最大的一群人。
在傳統經濟中,高層定戰略、中層定策略、基層負責執行。比如:家里晚飯吃什么?
- 高層:吃餐好的!
- 基層:給錢、給采購清單!
- 中層:等等,我靠,沒錢了!
- 高層:想辦法,吃餐好的!
- 基層:給錢!給采購清單!
- 中層:#@%#@%¥……
中層,就是那個“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完成任務的人。從這個角度說:一個沒有基層,只有高管和中層的時代正在來臨,因為,照表操課的基層崗位,正在迅速被電腦、機器人、人工智能所取代。比如:
- 停車場車牌自動識別+微信支付,取代了停車場管理員;
- 移動支付取代了收銀員;
- 指紋門禁、人臉識別取代了門衛大爺;
- 人工智能已經會寫新聞通稿了,將逐漸取代“本報通訊員”;
- 電子票據將取代售票員;
- 自動駕駛將取代司機;
- …………
就算是剛才所舉的案例,買菜一事,只要中層決定了采購清單和預算,通過各種電商平臺足不出戶都可以解決。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的世代,職場需求更多的,將是會想辦法會創新的中層,更多的人一入職,就要承擔以往中層才能承擔的工作了。
人人都是中層的時代,正在來臨!
如何做好中層,郝明義先生在文中提到了四個關鍵詞:
- 看清立場
- 把握方向
- 摸索方法
- 打破慣性
所謂“看清立場”、“把握方向”,就是說,中層要有決策意識了,不再是“你說啥我干啥”了。曾有職員在向我表決心時說:“領導,我雖然不太聰明,但我肯吃苦,你交代我的事情我一定做好!” 我心里想:“你自己都說不太聰明了,我交代你想辦法提高銷量,你能想出辦法嗎?”
比如關于“家里晚飯吃什么”這個例子:
高層決定了:“吃餐好的!” 那究竟什么是好的呢?
有的人以“健康養生少油少鹽”為“好吃”的標準,有的人以“價格昂貴很少吃到”為“好吃”的標準,有的人以“麻辣鮮香大魚大肉”為“好吃”的標準,有的人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為“好吃”的標準,還有的人以“隨便”為“好吃”的標準……
年屆古稀的爺爺奶奶、幫忙帶娃的公公婆婆、正準備中考的兒子、年幼體弱的女兒……聽誰的呢?
聽誰的,就是立場;什么“好吃”,就是方向。而考驗中層的,不是簡單地選邊站,而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同時還要考慮預算。要做到這點,中層就不能僅滿足于“專業能力強”,還需要在人際溝通、創新思維等方面補補課。相對于基層只需要把事做好,中層更需要把人做好。
所謂“摸索方法”,則是指中層不僅要“會做事”,還要“有套路”。
“方法”不同于“技巧”。“技巧”局限性很大,一種技巧常常只適用于一種特定的情境,而“方法”則需適用某一類情境。
再比如“家里晚飯吃什么”這個例子。基層需要知道去哪里買什么菜就好了。中層則需要知道:
- 哪個購物APP送貨快?
- 哪個外賣APP熟食好吃?
- 哪個電商平臺物美價廉?
- 哪些特色菜式只能取實體店買?
- 哪些普遍受歡迎的食品需要提前儲備?
- ……
然后,中層還需要根據這些已經儲藏在大腦中的方法,組合制定出當天晚餐的采購方案。
中層需要能將自己在基層時積累的豐富經驗,分門別類,排列組合,推陳出新,建立起方法論,方便自己快速決策。用奇點讀書會的話說,中層需要有自己的“知識體系”。
所謂“打破慣性”,就是說不能“一招鮮吃遍天”,不斷打破思維慣性,打破路徑依賴,總是能用創新的方法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
還拿“家里晚飯吃啥好”這個話題來說。如果這個家里的中層手頭只有那么幾個APP、只有那么幾家商鋪熟悉,翻來覆去只在這幾個選項中選擇和制定方案,那家里人就總有吃膩的一天,而且還要防范某個商鋪不做了、某個APP停止運營了等風險。
若要保持新鮮,中層應該怎么辦呢?總是探索新的APP,總是探索新的食品商鋪,總是嘗試新的組合解決方案。
也就是說,中層在致力于解決問題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學習、嘗試、探索,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才能保持創新能力,做一個永遠有新鮮感的中層。
小結一下:
在人人都是中層的時代,有決策力、有方法論、能創新,已經是進入職場的基本要求。否則,就將被機器人代替,或者去給機器人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