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關于閱讀的一些定義

偶然機會參加“熊貓書院”組織的讀書活動,和 80 多個上海小伙伴一起踏實閱讀,堅持就是勝利。

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能收到各種平臺的推送,大量的信息誘惑。

曾經我一度想要多看一點、再多看一點,書也不怎么看,只看目錄和別人做的筆記;長點兒的博文也耐不下性子看完,總是往下滑動。

面對這么多的信息,朝三暮四、想以量取勝的心理讓我變得浮躁,最重要的是養成了吃快餐的習慣,吃別人咀嚼過的饅頭,自然得不到什么營養。

因此,在急著閱讀書之前,不如先來學習下如何高效地閱讀。

本文為《如何閱讀一本書》Day 1 讀書筆記。

how-to-read-a-book.jpg

注重閱讀的能力

可曾想過,我們接受的信息都是相關媒體、自媒體“設計”咀嚼過的信息,被咀嚼過的信息有著這樣的特點:

  • 直白易懂
  • 易傳播
  • 普適性廣

媒體者想要讓一條知識大量傳播,他們一定會加入吸人眼球的、關乎淺顯利益的標題、內容,而我們需要具有的 閱讀的能力,就是要去讀原著、原文、原事件,以自己的理解力來解讀。

一篇文章,你接受的程度,取決于你的主動性和理解能力。

閱讀是一門藝術

羅輯思維有個口號是:

我們在知識中尋找獨立的見識,您在把玩知識中尋找思維的樂趣。我們的口號是,死磕自己,愉悅大家。

羅胖代替我們死磕文字,最后把他的收獲吐給我們吃,雖然吃起來還是有些味道,但想必也夾雜著他的口水吧(嘖嘖)。

關于閱讀,可曾想過,閱讀這門藝術,它的精巧之處就在于:你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力,對每一種信息都加上自己的標簽,那些從你口中、手中寫出的文字(而不是耳朵聽到的),就是你。

真正的閱讀就是獨自死磕文字,讓理解力注解變強而達到自我提升的過程。

在教育領域,學習根據有沒有老師指導可以分為兩種:

  1. 輔助型的自我發現學習
  2. 非輔助型的自我發現學習

顯而易見,成長的過程就是從第一種逐漸遷移到第二種,而閱讀的藝術則包含所有非輔助型學習的技巧:

  • 思考
  • 觀察
  • 記憶
  • 想象力
  • 分析
  • 省思

閱讀的四個境界

文章中,把閱讀根據能力分為四個境界:

  1. 基礎閱讀:可以讀懂
  2. 檢視閱讀:用最少的時間了解一本書講了什么
  3. 分析閱讀:如何把一本書吃透
  4. 主題式閱讀/比較閱讀:閱讀不同書的相同主題,對比分析

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的重點在于“少量時間”。本書中把檢視閱讀分為兩種:

  1. 有系統的略讀
  • 通過閱讀一本書的序言、目錄、索引,了解書的大概結構;
  • 然后從目錄里挑選幾個看起來跟你想要的主題相關的章節來看;
  1. 粗淺的閱讀
  • “粗淺的閱讀”重點在于:不停頓;
  • 不要求每個字、每段話都理解;
  • 有看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來查資料,直接忽略掉;
  • 把重點放在自己看得懂的地方。

系統的略讀后,應該對這本書有了大概的判斷:這本書大概說了什么?值不值得仔細閱讀?

粗淺的閱讀后,你可能只讀懂了書里的一小部分,但是總比因為太痛苦放棄了閱讀要強。

(當然這里我覺得在閱讀知識類書籍,提升自己知識時,還是要求甚解,不會的就要去掌握了再繼續,這樣雖然進步的慢點,但是踏實。)

快速閱讀

德國作家克里斯蒂安·格呂寧的《快速閱讀》中介紹了以下幾點技巧:

  1. 找出一本書,指尖指著要讀的地方,強行提高手指移動速度來提高閱讀速度,在理解的基礎上越快越好;
  2. 連續閱讀三分鐘,幾下三分鐘共閱讀了多少字,進行標記;
  3. 再次閱讀之前的內容,移動速度更快,需要在兩分鐘內完成閱讀;
  4. 重復上一步,但是要把時間縮短為 1 分鐘,不斷練習從而適應這個速度。

經過這些訓練,當你每分鐘閱讀字數達到 900 字左右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擺脫了閱讀時的“默讀”--即腦海呈現的不再是聲音,而是信息本身。

只有讀書變成看書,你的閱讀速度才會真正提升。

(尚待努力。。。)

主動閱讀

作者對“主動閱讀”的定義是: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并且嘗試回答。

書中給出了四個基本問題:

  1. 整體來看這本書在說什么?
  • 找出這本書的主題和相關子題
  1. 作者在細節上說了什么?
  • 了解作者的特殊觀點
  1. 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哪兒有哪兒沒有
  2. 這本書和你有什么關系

掌握閱讀藝術的精髓在于不斷提出問題并且嘗試精準正確地回答問題。

逼迫自己表達是主動思考的重要形式。

其他

不求甚解 的定義:

晉·陶潛(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指只領會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過分追究。現多含貶義,形容用心不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