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自己會不會有過這樣的想法?
如果再考砸,我就去死。”
“到了年底,今年的目標又沒完成,真失敗。”
“天哪,周末又睡得太晚起來,一個上午過去了,自己啥事情都沒干!”
“我的朋友都考研了,去大城市發展了,戀愛了,活得那么有目標,我卻做著不怎么樣的工作,過著不怎么樣的人生,完全是在浪費生命……”
其實,“想做好”,是極為正常的想法,和別人比較,從而鞭策自己,或者對自己有所要求,訂立一些目標然后努力完成,怎么看也是好事、正面、積極。
但是——很多人的“想做好”,后面跟著的并不是制定目標、付諸行動、有效率地一點點達成。
很多人“想做好”的同時,其實是深深地沉浸在“我不夠好”的自我譴責里。
他們內心充斥著大量對自己的攻擊、對自我的責備,在努力之前,就已經淹沒在“我如此糟糕和無力”的海洋中。
先本能地否定自己,然后,再耗盡能量去承受和消化對自我攻擊帶來的各種羞恥感、抑郁和焦慮等痛苦感覺。
結果就是什么都還沒干,就已經在心理和生理上,精疲力竭。
01
想做得更好,你需要先停止自我攻擊
真的想完成一個比較困難的“小目標”,想做得更好,首先要做的是覺察一下你是否在努力前或者努力中,一邊努力一邊進行著自我攻擊。
覺察一下,你是否在努力前就已經陷入了“我不夠好”的慣性批判性思維,無法自拔。
批判自我,很多時候并不會對自己帶來真正的鞭策。
很多人沒有去想過這個問題,以為批判是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因為小時候我們常常就是被父母老師各種批判著長大,但是如果我們去想一想就會發現,這種批判并沒有讓我們真的愛上學習,反而對于這件事產生了極大的抵觸和厭惡。
我們之所以習慣于在一種自我責備和攻擊中去努力,是因為我們小時候就是常常處于一種被責備和攻擊的努力狀態里。
如果你考試考得不好,父母或者老師有時會羞辱你,你體驗到了一種強烈的羞恥感。
你當然不會接納這樣的自己,你覺得你的父母也不會接納這樣一個你。
于是你必須學習,你必須考得更好以避免再感受到被羞辱和不接納的痛苦。
于是你背負著攻擊,努力學習。
后來,你在人格中內化了“不接納不夠好的你甚至會羞辱你”的父母,然后你開始把這種父母對你“永遠不夠好”的挑剔和攻擊,轉變成一種自我攻擊。
但是,當我們帶著不夠好的自己,背負著羞恥感和被攻擊的感覺,為了逃避這種痛苦而苦苦掙扎時,
真的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能力嗎?
真的能夠真正喜歡自己的目標嗎?心理學中的羞恥感(shame),是個體把所有消極的行為結果歸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時,而產生的痛苦體驗。
一個人在不接納自己的現狀,對自我進行攻擊時,往往就會沉浸在一種這樣的痛苦體驗中。
這當然不利于我們瞄準一個困難的目標,并專注完成它。
而且,因為和痛苦的體驗捆綁在一起,我們還會有一部分本能變得排斥和厭惡自己的目標。
比如小時候我們因為父母過度的鞭策而不再喜歡學習,甚至一輩子都討厭學習,
但其實假如沒有被攻擊得那么強烈,我們本來可能會喜歡學習這件事情;
比如一個賴床的人,他很可能是被父母無數次地攻擊過“你簡直無可救藥竟然起這么晚”,
然后他一邊本能為了抵抗這種攻擊而繼續賴床,一邊在賴床中痛苦地覺得自己“無可救藥”,
假如小時候他不是被強烈攻擊和要求一定要遵守某種規定,這個人完全可能輕松地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
和痛苦的感受體驗聯結在一起,所謂變得更好的努力,就沒有那么簡單。
在自我攻擊中,你的內心矛盾而分裂,當然就很難真正進入鎖定目標,專注努力,獲得成功的通道。
帶著“我不夠好”的內心標簽去努力,你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
負面思維、消極暗示、沒有覺察的潛意識模式,不只是拖住了你成功的后腿,其實是牢牢捆住了你的兩條腿。
在行動或者制定一個現實的目標前,我們的確需要解決一下我們的思想問題,或者面對一下,我們更深處的自己。
只有這樣,你的努力才會變得更有效率,更有可能通往你的意識和潛意識都真正渴望的目標。
02
自我接納的同時,你的攻擊就會停止
我有一個朋友,他說他的生活方方面面都需要改變,而他“理性上”找到了一條路,就是他需要雅思考到一個很好的成績,然后出國去一個他心儀的學校,學習一個他喜歡的專業。
他認為,假如這個目標順利達成,一切都可以改善。
但是他一直躊躇不前。
他是一個自我價值感比較低的人,被父母強烈否定著長大,他對自己有很強烈的不確定感,懷疑自己,生活現狀沒有一個地方讓她滿意,他找不到成就感。
夢想總在別處,現今的自己,總是做得那么糟糕。
其實,他自我認知里的低價值感,深深地自卑,不間斷的自我攻擊,已經將他牢牢地鎖在了一種負面的思維里。
抱著這種思想再次考試,他害怕自己脆弱的自我也會瓦解。
的確,如果不能擺脫這樣一種思維,不能對自己建立一種新的認知,他等于是背著幾十斤的負荷在爬山,登不到山頂就會累趴。
而在這個男生身上,因為他其實深深地“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所以他陷入了強烈地恐懼,連嘗試的步伐都邁不出了。
后來當他慢慢覺察到,其實考試失利、生活有著各種問題的不夠好的自己,是可以被接納的時候,他告訴我,“我真的覺得那股對考試的恐懼,好像減弱了很多。”
在這個過程里,他發生了三個改變:
一是接納現狀讓他不再不斷消耗力氣去自我批判,不再在內心對這種現狀去強烈抵抗,那么他的能量消耗就變小了很多,他不再始終處于一種消耗狀態;
二是接納了生活有問題、考試已經失敗的現實,他才不會在心理上,不斷放大對考試和失敗的恐懼;
三是當他可以平靜面對自己的現狀時,他不再盯著一件未完成的事情不放,而是可以觀察到其實生活中他已經取得的一些小成就,這無疑可以增強她對自己的信心。
對考試和未來的恐懼,并不是自己減弱的,而是因為他停止了抵抗,恐懼也就停止了放大。
于是結束了一個“我很糟糕,我相信我非常糟糕”的惡性循環。
03?
在內心找一個空間裝下“不夠好的自己”,再去努力
不管你覺得現在的自己或者生活現狀多么糟糕,不要因此攻擊自己,或者責備自己,對于一切的既成事實進行接納,才能停止一種惡性循環。
如果花很多力氣去責怪自己、責怪他人、花很多力氣去抵抗這種現實,去糾結在“為什么會這樣”的怨恨里,你無法進入平靜,你無法專心努力,無法看好未來。
哪怕是完成一個小目標,你可能都要自我爭斗,耗盡心力,或者你一步也無法邁出去。
其實很多人都有過類似這樣的時刻。
不能接納自己“不那么令人滿意”的現實,然后陷入責備攻擊,然后毫無覺察地以實際行動向自己進一步證明“我就是如此的糟糕”。
如果你對自己的定位是“不夠好”,那么很可能你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會違背你對于自己的這個定位。
你如果一直陷在自我攻擊里,你很容易就會深陷在一種“失敗的人生狀態”中,而最后當這種心理上的失敗感固化,也會映射到你的現實中。
不管你做了什么,你都會傾向于認為,你不夠好。
如果你問我,我不夠好,我很著急地想變得更好,那么我怎么才能做到?
我的答案是,“我不夠好”的想法,是源于早年形成的潛意識模式,要變得更好,你首先什么都不需要做,就真的去接受你的現實,接受這樣一個你。
把這一點做好,你已經終結了看不見的循環。
接受你此刻的現實不等于不去改變。
因為改變是需要你專注、相信,還需要你調動所有能量的。
如果不接受現實,強烈地攻擊自己,把力氣都花在抵抗和攻擊上,那么你改變所需要的專注、相信、能量,從何而來?
你當然會覺得舉步維艱。
所以,努力前,的確需要覺察。
努力分兩種,一種就朝著目標努力,一種是一邊攻擊自己一邊努力。
哪一種更容易成功?
不可否認的是,有的人或許會在自我攻擊的鞭策里,獲得某種成功。
但是在一種糟糕的心理體驗狀態下,你雖然完成了一個目標,可代價是,你不會真的享受那個過程,你也很可能變得不再喜歡你的成功。
變得更好,對你來說其實是一種負擔。
而對于另一些人來說,羞恥感、遭受攻擊、不接納自我帶來的心理壓力,完全有可能讓他陷入一種巨大的焦慮。
他會變得恐懼競爭、挑戰和改變,效率低下,那么這個人很可能在生活中,根本無法邁出嘗試或者改變的步伐。
我們常常提到“愛自己”是幸福的關鍵,但是愛自己沒那么容易。
如果一個人連自我接納都沒有完成,愛自己,對他而言,只是看得懂的三個中文字罷了。
你需要在內心找一個空間,裝下那個你認為“不夠好的舊的自己”。
因為我們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接不接受,我們都不可能把那個自己殺死。
它是你的全部人生歷程累積出來的強大的潛意識的產物,它就是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接受它的存在,我們才能在這種接受中不再消耗能量去抵抗去譴責去逃避。
最終,我們才能在平靜中,輕裝前行,去塑造一個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