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晉國元帥趙盾派先蔑、士會到秦國迎公子雍回國即位,兩人見到公子雍之后說道:“中央已經研究決定了,由你來當國君!”公子雍回答:“我也不是謙虛……我一個流亡在秦國的公子,怎么就成了國君呢~”(咳咳咳)
這一年早些時候秦穆公剛剛離世,即位的秦康公本來就打算跟晉國重修于好,得知晉國想要迎回公子雍十分高興,送人回晉國當國君這種事秦國人已經很熟練了,但為了表達自己的好意秦康公提出多派些軍隊護送公子雍以防不測。秦康公是希望用這種方式來跟未來的晉國國君打好關系,進而推動兩國關系轉暖,然而集結軍隊意味著需要更多時間,所以秦國并沒有立刻送人,等到秦國準備好儀仗隊送公子雍進入晉國的時候,已經到了第二年了,在此期間晉國國內的政局又有了變化,所以說拖延癥害死人啊。
晉國國內的政局變化是由晉襄公的夫人穆贏引起的,這位貴夫人聽說趙盾拋棄了她的兒子夷皋打算另立新君之后立刻就坐不住了,但是面對權勢熏天的趙盾她也沒有什么好辦法,只好抱著年幼的兒子天天在朝堂上哭,一邊哭一邊喊話:“先君有什么罪?太子有什么罪?丟開嫡長子不立反而要去立外面的人為國君,你們(主要指趙盾)打算怎么處置我們母子?”光是在朝堂上哭也就算了,這位穆贏夫人在趙盾下班之后還抱著太子到趙家門口去哭:“先君臨死時把這個孩子托付給你,現在你要是拋棄這個孩子,你對得起死去的先君嗎?”《左傳·文公七年》:“今君雖終,言猶在耳,而棄之,若何?”成語“言猶在耳”出自于此,意思大家應該都很熟了就不解釋了。
穆贏這么一鬧頓時把事情搞得沸沸揚揚,趙盾實在承受不了巨大的輿論壓力,終于在穆贏的逼迫下改變了立場,擁立太子夷皋為君。以上是《左傳》以及晉朝人杜預的《左傳注》中對于這件事的解釋,這種解釋不全對,因為趙盾決定擁立公子雍是在公元前621年八月,他改變主意重新擁立太子夷皋是在公元前620年三月,這中間有長達七個月的時間,穆贏一直都在趙家哭鬧,然而趙盾在這段時間里一直都無視這件事,直到620年三月忽然改變了主意。要找到趙盾變卦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看看晉國在這七個月內發生的大事就清楚了:趙盾主持完了國葬,地位更加穩固;趙家最大的政敵狐家已經被打倒,勢力徹底被清除出晉國。此時的趙盾是真正的獨孤求敗,晉國之內已經沒有人能夠威脅到他的權力了,此時再找一個有能力、年齡又大、還有秦國做外援的公子雍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而立一個三歲的小娃娃,趙盾自然是可以繼續為所欲為了。
公元前620年三月,趙盾擁立晉襄公與穆贏之子夷皋為君,是為晉靈公(如果對中國古代的謚號有些了解的話應該已經知道這是個什么貨色了),對于這個結果穆贏很滿意:終于保住了自己兒子的地位;趙盾也很滿意:終于保住了自己的權勢;然而在不遠的將來,他們兩個都會把腸子都悔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