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節說到,刺有五衛,一曰振埃,二曰發蒙,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那具體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刺衛有五,針對的都是陽氣衛氣人氣的問題,有因為衛外的功能,有因為為固的功能(陽者,衛外而為固),也有運轉的大方向逆而為病,在之前我已經說過,衛氣是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影響的,哪怕是練氣功,大家感受到的氣感,大部分也是這衛氣人氣,能隨著意念控制亂跑亂走的,大部分也是這比較自由的人氣為主。
可是啊,就算衛氣人氣影響全身,較為自由散漫,但還是需要講究一些大規則大方向的,一部分人氣愛亂跑沒問題,但如果大伙一起亂跑不講規矩,那就要出問題了。打個不那么恰當的比方,現在大媽們生活比較空閑,天天去跳廣場舞沒問題,但如果有一天,無論大爺大媽,男女老少,上班族學生…全民都一起天天大跳廣場舞的時候,那囧囧的場景…這整個社會啊,肯定有了大的變化動蕩,衛氣人氣的道理,也是這樣。
好了,回到刺有五衛,第一振埃,顧名思義,就是振開塵埃,陽氣出了問題,可是這個問題在程度上并不嚴重,也許范圍看起來很大,表象嚴重,但沒有深入為病,實際就和土塵一樣,振一下,就能抖落灰塵,解決起來不困難。
振埃具體治療方法,內經里具體論述,就是刺外經,去陽病,這外經的外,大體有兩個意思,一是指陽經(陰主內,陽主外),二是指體表能夠比較容易接觸到的經絡,主要是在手腳四肢末端一帶。
而外經的經字呢?主要是指氣行,路線的方向,經是縱橫的縱,人體直線運行的主要方向,而絡,則泛指橫向聯系經的分叉路線,經絡縱橫成網,所以外經,也指這個直線縱向的方向,振埃,刺的是經的直行方向,主干道方向,而不是橫絡細支。
這里我要說明一下,內經之中,刺衛出其氣,要求是做到刺營不傷衛,刺衛不傷營,所謂:營行脈內,刺衛如何能夠做到不傷營呢?基本有三種辦法,一是避開經脈所過位置,二是刺經時淺刺,三是橫刺,橫刺道理和淺刺一樣,都是入侵不要達到脈的深度,不要到營氣所在的深度,只刺衛,不刺營。
而有關刺有五衛的內容,出自靈樞第七十五《刺節正邪論》,素問81篇,靈樞81篇,這靈樞第75篇,已經屬于后期篇章,舉的例子當然不再是普通基礎,而是進階思維,一般人想不到的地方。
關于振埃,內經中舉了兩例:
“岐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于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飼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于振埃。”
黃帝曰:善。取之何如?
岐伯曰:取之天容。
黃帝曰:其咳上氣窮拙胸痛者,
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
因為陽氣大逆,上沖悶于胸中,呼吸困難,氣悶,喘咳坐伏不安,用振埃之法,就是取頸上天容穴,手太陽經。
如果是陽氣上逆,呼吸困難之余,還出現了胸背屈伸時胸口疼痛的情況,氣門堵塞,身前氣道筋縮的現象呢?就取任脈的廉泉穴治療。
前面說過,振埃或者外邪為塵埃,或者陽氣逆行為患但不嚴重,只要刺激一下外經,陽氣,或者視何處陽氣為逆,理順一下就好。
但《刺節正邪論》舉的兩個例子就不簡單了,可以說是振埃這個治療思路的一個極限,大部分人無論如何也想不出的方面,例子一是陽氣逆,胸悶呼吸不暢,取手太陽之天容穴,是因為手三陽足三陽,乃至全身人氣陽氣,皆在頭頸肩部一帶(前頸,側頸,后頸)匯聚周轉(尤其人迎穴一帶)。
例子二同樣是陽氣上逆,卻取了廉泉,陰經之海的任脈廉泉穴,而不是其他陽經,其意思,就是這個頭頸一帶,諸陽氣人氣周轉交流匯聚的道理,也是人氣相對自由,衛陽除了白天3/4行于三陽經大方向之外,也還有1/4行于陰分(太陽,少陽,陽明,陰分),要具體辯證氣逆于何方,郁于何處,靈活辯證治療的道理。
內經里,關于振埃舉這兩個“高難度”的例子,就是為了拓寬我們的思路思維深度,千萬不可盲目理解,視這兩個穴位,為振埃之法的唯一取穴,刺衛振埃之基本思路,其實就是刺外經,治陽病,如振落塵埃,如此而已。
第二發蒙,發蒙在程度上遠遠比振埃嚴重,內經里是怎么說的呢?“ 蒙者,刺腑俞,去腑病也”,人氣被蒙蔽了,而且這問題不在表層了,入臟腑了,陰主臟,陽主腑,發蒙說的是刺衛,陽氣的部分,所以發蒙管的是腑病,五臟屬陰,不在刺衛發蒙范圍,
所以發蒙的基本思路,是取體表和腑有關聯的腑腧,去治療腑病,內經里對六腑腧穴并無具體詳述,后世脈經,針灸甲乙經等細述了大腸俞、膀胱俞、膽俞、小腸俞、胃俞、三焦俞等臟腑腧穴,現在的一般經絡腧穴圖就有列出。
可是刺腑腧,去腑病,只是發蒙的基本方法,思路,和振埃一樣,《刺節真邪論》同樣舉了一個“高難度”的例子,拓寬后人的思路,請看原文:
黃帝曰:刺衛言發蒙,余不得其意。夫發蒙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腑俞,去腑病,何輸使然,愿聞其故。
岐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針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蒙耳,尚疾于發蒙也。
黃帝曰:善。愿卒聞之。岐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于耳,此其輸也。黃帝曰:善。何謂聲聞于耳?岐伯曰: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于針也。黃帝曰:善。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發蒙內經里舉的例子是什么呢?就是眼睛,耳竅被蒙蔽,看不清,聽不清了,黃帝問歧伯,這眼不見耳不聞,眼盲耳聾,如果是關于陽氣人氣的問題,應該也算是“蒙”了吧?要發蒙,但應該怎么刺腑腧呢?完全對不上啊?
這就是拓寬思路了,按現在的說法,就是腦洞大開了一下,歧伯對黃帝提出這個問題,十分贊賞,雖然不刺腑腧,但感官竅穴,神明衛氣蒙蔽,用發蒙之法,也是治療大法所在,這就是所謂“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的差距,不拘泥書本上記載的內容,而是從原理出發思考,這種素質,即使在內經時代,也是十分難得的。
那具體該怎么發蒙呢?歧伯說了一個穴位,手太陽小腸經的聽宮穴(請看上圖),這個穴位既能通耳竅,又能通眼竅,刺時同時按閉鼻竅(鼻孔),如果刺衛發蒙時聲通于耳,就通了,就好了。
可是這個發蒙,“蒙”的程度比振埃嚴重多了,單純的刺衛氣刺陽氣,力量不夠,發不了蒙,那該怎么辦呢?歧伯強調了一點,就是“必于日中,刺其聽宮”,發蒙需要計算時間,計算衛氣行規律了。
日中陽氣隆,衛氣人氣行于上,如以上例子,具體刺的是手太陽經之聽宮穴,需要按我前面章節說過的,日行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的算法(本系列文章(10)),計算這衛氣人氣規律(太陽,少陽,陽明,陰分),人氣大部隊行到頭部上半身,集中于太陽一帶時,以上述方法,強烈刺激聽宮穴,讓這衛氣人氣爆發排邪,才能達到“發蒙”,恢復正常功能的效果。(內經時代,用的針遠遠比現在常用的毫針粗,刺激力量大)
所以從這個例子來看,發蒙之法,除了各種診斷辯證外,更需要配合日行時間算法,計算衛氣行規律,大部隊所在配合針刺刺激,才有“發蒙”的功效。
而刺營,刺衛,其實是不能完全截然分開的,就以內經發蒙刺聽宮(刺衛出其氣),開耳竅眼竅的方法來說,中醫民間也有一種療法,就是在相隔不遠的耳后(陰面),挑耳筋,割血脈放一點點血(刺營出其血),同樣對于各種眼耳疾病功能問題,心腦血管疾病等有著非凡特效,這體現了刺營,刺衛,本來就是一體兩面,臨床需要辯證對應,靈活治療,不能死板。
但有一點不得不說,現代人,尤其城市人,多是久坐用神,很少勞動運動,加上熬夜等等不良生活習慣,讓現在陽虛十分普遍,所以,內經時代可以通用,其效如神的“發蒙”之法,現在可不一定。(反而挑耳筋刺血之療法,據我所知適用性很廣,主要原因就是現在的人,陰盛陽虛太常見。)
試問陽氣衛氣都大虛了,還怎么有力量爆發,發蒙呢?遇到嚴重陽虛的人,慢慢溫熱扶陽,將陽氣調養回來,再用發蒙之法,才能有過去的神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