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年少時,無所謂背井離鄉,心中更多的是幻想著詩與遠方。一時蝸居一隅都覺得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 ? 壯年時,不知道背井離鄉,行走四方,四海為家,隨遇而安,哪里都可以是故鄉。
? ? 老年時,最無奈的是背井離鄉,心有故鄉,身處熟悉的地方,卻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離開,認他鄉作故鄉。人到老年遭遇這樣的境遇,可謂之晚景凄涼。
? ? ? 鄉下老家有一戶鄰居,近年家中接連遭遇不幸,家中兩位老人也是跟著在四處奔波,真是聽者傷心聞者流淚。兩位老人膝下無兒,只生了兩個女兒。家中耕田種地,沒有其他產業,家境很一般。兩個女兒初中畢業就去進廠打工了。十多年來,靠著兩個女兒打工賺錢,日子也日漸好轉,還蓋起了兩層洋樓房。然而,轉折點就發生在大女兒結婚這幾年。因為受著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倆老覺得自己沒有兒子,臉上無光,堅持要讓女兒招婿上門。 女兒找了個同個廠子打工的外省男人。婚后他們也過得和睦。第二年小孩出生。可是他們沒做婚前檢查,孕檢也少做,小孩六個月的時候查出是重度地中海貧血。這可是能讓家庭傾家蕩產的重病啊。
? ? ? 自從孫女患病后,他們倆老人就跟隨到女兒女婿打工的城市了,因為城里的醫院要輸血更方便?,F在是老人日夜衣不解帶地照顧孫女,年輕人白天黑夜地打工賺錢。聽說他們已經快一年沒有回老家了,老家的田地荒蕪了,房子也舊了。有同鄉回來說見到兩個老人才六十歲不到,看起來卻像快八十了。
? ? ? ? 悲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只是聽到這件事的時候,我對“背井離鄉”這四個字有了不同的認識。戰亂年代,背井離鄉是一代人的烙印,因著時代背景,所以不顯得那么突兀和凄苦。和平年代被迫的背井離鄉才是真正的無奈與凄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