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這樣的嗎——
與朋友交往時特別注意控制身體姿態的表現?
對身體某些部位不接納甚至討厭?
經常試圖控制飲食以維持身材卻屢屢失敗?
對身體感到羞恥、有罪惡感和不好意思?
有時會為了滿足欲望而壓抑或忽略甚至傷害身體嗎?
你會停下來傾聽身體的需要嗎?
當我帶著這些問題去探訪身邊的人,我發現,在一只看不見的大手的裹挾下,我們努力努力再努力,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地去追求更多的知識真理,更多的財富與名譽,卻突然發現,越來越找不到自己,對自己的身體越來越陌生……
聚焦治療的創始人心理學家尤金·簡德林博士曾提出”身體是潛意識”,他認為:
身體是信息和創新的來源,并相信人具備在“臨在(Grounded Presence)”狀態下的全身感知(whole bodyawareness)。聚焦也可以理解為“生命覺知”。
我們怎樣才能對生命有良好的自我覺知?
很多朋友問道:我為什么總是覺得活著太累,生活沒有意義,我需不需要做心理咨詢?
我的回答是:但凡想嘗試任何心理治療的小伙伴,不妨先試試舞動療愈。
因為,試過的都說好。
在經歷大量的團體輔導和個案,我越來越真切地去觸碰每個獨立的靈魂,他因為什么而悲傷,因為什么而動容,又因為什么而開懷。每一種行為,每一個情緒背后是他所經歷的全部人生。
在我主持的一個持續五天的心靈舞動工作坊中,遇到這樣一個女孩兒。
她只要一遇到壓力就全身發抖,不能控制自己,同時伴有胸悶,呼吸不暢。輾轉了多家醫院,卻一直未查出病因。
活動中,大家慢慢放松身體,放下戒備。在對“緊張”這個關鍵詞進行動作表達時,這個女孩默默地退到角落里蹲下,抱著頭,蜷縮在角落里,開始哭泣。
在分享環節,她說,我想到了父親,我的父親特別嚴厲。
“你能用一個物品代表你的父親嗎?”
“我覺得他是一把錘子。”
“你能用動作表達你和這把錘子的關系嗎?”
她輕輕的錘了幾下,沒有力量沒有節奏。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我覺得這是父親對我的敲打吧,他希望我們更加努力。”
“你感受到什么情緒了呢?”
“有點憤怒吧。”
“你能隨著音樂節奏站起來表達這個動作嗎?”
“不能,我不知道該怎么辦。”
于是我跟隨著她,不斷重復這個動作,我們一起敲啊敲啊,動作在簡單的重復中力度加大,節奏加快,整個團體被帶動起來,大家和她一起重復這個動作。
她終于泣不成聲……
這個女孩兒家中三個孩子,她排行老二。從小讓著弟弟,又爭不過姐姐,她一直處在一個被忽略的角落。所以,退縮,逃避,蜷在自己角落里是她最安全的狀態,但是不安仍然時刻籠罩著她。父親非常嚴厲,三個孩子的父親,家庭重擔已經不堪重負,所以,他只能不斷地要求,命令,命令孩子們更優秀。面對父親的強勢,幼小的孩子只能躲避。發展到成人,遇到問題也是不斷回避并壓抑自己。最終這個結郁積在胸,每當感到緊張就會感到一種無形的重壓在胸口,喘不過氣并伴隨全身抽搐。
在一次即興舞動中,她向我們展示了一段大學生活的場景:起床,玩電腦,接電話,睡覺。生活拖沓,懶散而且無趣。
“你喜歡這種慵懶的生活嗎?”我問。
“不喜歡。”
“你喜歡目前的緊張狀態嗎?”
“不喜歡。”
“能重新來一段緊張和懶散狀態的平衡嗎?”
“我試試吧。”
于是在舒緩的音樂中,她開始新的創造,時而慷慨激昂,時而緩慢舒展。重新改寫生命的舞動由她自己詮釋。
在接下來的幾天,她明顯柔軟豐富了很多,當我們主題是像嬰兒一樣去動作。滾,爬,躺,閉著眼睛去動作,體會曾經是小嬰兒的狀態。她在不停地爬啊爬,不斷地探索新的邊界。
在舞動過程中,我們通過擴展、改變和強化一些動作,改變個體僵硬的情緒狀態和他(她)有限的固定的動作模式,同時也讓團體其他人也為他(她)提供新的體驗和反饋,如果他(她)允許自己感受不同的狀態,并開始識別不同的行為方式,就有可能為自己的人生選擇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的身體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精妙轉化器,只要你全然的關注它,身體自動會療愈和轉化。然而,多數人內心深處卻害怕面對身體,對身體的了解和關注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有限。
開始舞動吧,靠近我們早已忽視的身體,讓身體訴說,傾聽它描述這一路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