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的綜合金融是怎么讓人走投無路的

你好,我是showhand,不知道什么時候起,”綜合金融“這四個字不脛而走,人盡皆知,順便也就成為平安的金字招牌。我記得有一次在一個平安的集會上聽到一個平安的領導聲情并茂的演講,講解的是當年馬明哲給中央領導寫信,爭取辦”綜合金融“的決心和決心,當時在場的人都被打動了,也包括我。

當時就被那個領導深情并茂的演講所感染,也被平安的老板馬明哲先生卓越的企業家精神所打動。但是被打動和被感染是一說,但是我覺得掰開綜合金融來細看的時候,有些東西值得商榷一下。

首先平安的主營業務是保險,但是平安在保險的外面包了一層厚厚的東西,其中包括證券,信托,平安好房,平安好車等等。包了這層東西之后,平安就把這個叫做綜合金融了。包上這一層東西之后,噱頭十足。有了這個噱頭之后,平安的經營方向就從經營產品和服務轉為為經營這個“噱頭”和經營“人”了。

首先我談談經營”綜合金融“這個噱頭,不得不說”綜合金融“這個噱頭結合的非常好,首先”金融“這兩個字就非常有吸引力,而且也囊括了大量的事實。聽到金融這兩個字,對他有興趣的人就要比聽到保險這兩個字感興趣的人多的多。綜合的意思就是凡是金融都是包括的,這個就很厲害了,做股票的覺得我有戲,做白銀的覺得我有戲,做配資的覺得我有戲,做實業的也覺得我有戲。

最后你發現吸引到別人的不是平安的某一個產品,而是”綜合金融“這個噱頭。關于用噱頭來吸引注意力的一個更經典的案例就是賈躍亭的”生態“,其實”生態“這個概念和”綜合金融“這個概念是何其的相似。表面上平安經營的是”綜合金融“這個產品,實質上平安經營的是大家的注意力而已。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綜合金融“這個噱頭和”不轉不是中國人“這個標題差不多,只不過大家覺得”格調不一樣而已。

然后我再談談經營“人”這件事情,“金融”這兩個字總是個和錢相關聯的,而“綜合金融”這個噱頭又是對金融的全部囊括。所以用“綜合金融”這四個字,營造一種發財的“味道”是非常容易的。營造了發財的”味道“這件事情之后,那些聞到”味道“的人就會湊過來。一旦湊過來的人足夠多,稍微一渲染,一種怪異的,人人都充血的氣氛就非常容易出現了,而綜合金融就是這么做的。

一旦這種氛圍形成,這個就不是一個個體的理性思考組成的了,而是一個群體行為。事實上不管是今天,還是過去,一旦群體聚集而又沒有非常嚴格管制,那種非常具有煽動性的話語就會有奇效。在古代這種行為叫”民粹“,當然今天這種行為不能稱為”民粹“了。雖然很多成功學的課堂,傳銷組織還有直銷機構和”綜合金融“的很多表現形式不一樣,但是演變過程和心理機制是一樣的。

當然平安不像成功學的課堂,傳銷和直銷那樣希圖“人”身上的那點點錢,那平安希圖或者叫經營的是”人“身上的什么呢?我覺得平安經營的是”人“身上的兩個比身上錢更重要的東西,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社會關系“。

首先平安經營的是”人“身上的時間,平安用很多時間和噱頭把非常多的人聚集起來,其實最重要目的的并不是讓這些人成為平安的”伙伴“,而是做平安的宣傳,只是這種宣傳比其他所有的宣傳都要高明的多的多,成本極低,而是效果奇好。很多人通過一輪又一輪的宣講,盡管最后沒能夠進平安的營業部,但是已經和平安結下不解之緣了。

我見過的很多人聊到平安的時候,多半都是聊到,平安這個模式好好哦,但是聊到平安具體產品的時候卻非常少。這個和傳銷已經沒什么區別了,你去傳銷組織的時候,人家多半聊的都是”最牛的商業模式“和”財富的計算模式“,一般都很少提到產品什么的。當然這里”最牛的商業模式“是加引號的,平安的不用加,確實是很好的商業模式。

其次平安經營的是”人“身上的社會關系,人們進入平安營業部的時候,大部分開的第一單是自己的,第二單是父母的,第三單是親戚的,第四單是朋友的。你會說自己,父母,親戚,朋友這個一共加起來多少人了呀,還不夠你成長嗎?其實傳銷組織也是這么說的。

很多人因為剛進入職場,開自己這一單的時候,可能就會被刷下來了,因為就是拿不出這幾千,萬把塊錢。如果鼓勁把自己這一單開了,接下來就是父母,親戚,朋友這一單了。接下來的情況是,開父母這一單的時候,一些人會被刷下來,因為有的父母確實沒有這種經濟實力,而有的父母,壓根就不信。接下來是親戚,朋友,還有陌生人。越往后,難度越大,刷下來的人越多。”開了單“之后,就是拉人,但是拉人是比所有開單更難的一個過程。

一旦與”被刷下來“這個過程較勁,結果就是極有可能導致一個人走投無路。因為不接受自己被刷下來這個現實,結果就是”就這么耗著“。但是都市生活”就這么耗著“這種狀態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因為”就這么耗著“的一個結果就是沒有收入來源,沒有收入來源,但是現在高度發達的金融系統會給你提供各種非常便利,其實成本比較低的負債性資金來源,說白了就是借錢。一旦這個循環形成,其實是收不住的。最后的結果就是,你覺得肯定有什么好的際遇讓你從現在的失利中狀態中解救出來,但是并沒有。

我見過的一個案例是,一個人做的就是”平安綜合“金融,開始把自己的單開,父母的單也開了,可是后來遲遲開不到單,但是他覺得自己肯定行。而且,平安的氛圍,要營造一個自己肯定行的氛圍,是很容易的。但是因為長期開不到單,導致收入非常少。生活捉襟見肘,最開始陸陸續續的辦信用卡透支。接著就是給朋友借錢來還信用卡,但是這是沒有底的。最后朋友的和信用卡的資金都周轉不上了,就開始在各種貸款平臺借款。最后到處都在找他要債,父母對他完全失去信心,親戚,朋友對他敬而遠之。最后就是走投無路,我并不知道接下來他該怎么做?是止損,還是堅持.....

當然,平安也有非常多的成功的案例,做的非常好,開的單多,下線也多,賺的盆滿缽滿的大有人在。

剛開始了解的時候,我也堅信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好,但是現在我覺得我想錯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好,而是,如果挑選的人數足夠多,總會有人做的足夠好。人數足夠多,舉幾個做的好的案例不是容易的嗎?

而那些做的好的人,也不是因為,平安這個平臺導致他們做的好,而是因為他們本身就確實優秀,而且有非常龐大的關系網和社會價值,所以做的好。平安不是導致他們做成事的原因,而是把他們能夠做成事的情況展現在平安這個畫布上面而已。

我覺得平安通過各種”宣講“,說自己的品牌,產品是無可厚非的,而且值得點贊。

平安通過各種噱頭“拉人"其實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保險業的市場非常大,前景非常好。

但是我覺得平安通過各種噱頭榨干別人的注意力時間這件事情非常值得商榷,因為有的人的注意力和時間是別人耗的起的,但是有的人的注意力和時間是別人耗不起的,尤其是剛畢業的年輕人。

通過這種噱頭給自己做宣傳其實是無可厚非的,而且可以點贊。但是通過各種噱頭營造一種單一的,”打雞血式“的發財的幻想,讓更多的人進去,這個行為我覺得就不可取了。

”保險“或者”綜合金融“作為一個產品,做大量的宣傳,其實是無妨的。但是從事保險行業,作為一種職場選擇就應該客觀一些。因為,發財每個人都想,但是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夠通過”綜合金融“發財。

給別人提供一種職場選擇的時候,應該客觀一些,如果是通過營造各種”幻象”而引導大家做出非理性的選擇,這就有問題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