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慶參觀鐵人紀念館,乃此次東北行目的地之一,它與駐地哈爾濱往返一天行程。
大巴車在原野奔馳,雪域之北國雖無南方綠意,其地闊人稀,也令人印象深刻。湛藍的天,廣袤的地,冰凍世界里著實別有韻味。
大慶謂沺城,這個因石沺而誕生的城市,布局很闊,然新樓無多。
來到鐵人紀念館門前眺望,其占地之廣、建筑之宏,令人眼熱。廣場平臺上,兩大片草坪間,聳立著一尊鐵人王進喜手持剎把的高大塑像。中國產業工人王進喜生前清苦,死后享有的榮耀,誰能企及?
眼前的鐵人紀念館位是1989年在“鐵人王進喜同志英雄事跡陳列室”舊址上新建的。2006年9月26日大慶油田發現47周年之際開館,館名乃溫家寶總理親筆。
繞過塑像,進入一樓展廳,迎面是一組反映當年石油會戰情狀的生動浮雕。凝望這群人,思緒可返回至那個清貧卻又令人亢奮的年代。
整個展示區分為三層,上下樓有電梯,展館以鐵人王進喜生平事跡為主線,以大慶石油發展歷史為副線,共分序廳《石油魂》、《不屈的童年》、《赤誠報國》、《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悔奉獻》、《鞠躬盡瘁》、《精神永存》和尾廳《永遠的鐵人》九部分。
據了解,館區占地面積11.6公頃,主體建筑面積2.15萬平方米,展廳總面積4790平方米,展出展品1780件。展館以鐵人王進喜生平事跡為主線,以大慶石油發展歷史為副線,共分序廳《石油魂》、《不屈的童年》、《赤誠報國》、《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悔奉獻》、《鞠躬盡瘁》、《精神永存》和尾廳《永遠的鐵人》九部分。置身其間,耳濡目染,對艱苦歲月之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之認同,使人情緒激動,浮想聯翩。
鐵人之“鐵”,從嚴格意義上說,是緣于一場即將爆發的“事故”:甘肅玉門人王進喜帶領的1205鉆井隊在第二口井鉆到700米深處時,突現井噴先兆,而井場卻未備壓噴的重晶石和攪攔器。一時間,眾人都慌了神,有人埋怨隊長魯莽蠻干,亦有人指責隊長只顧進度不講安全……千鈞一發之際,“寧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進喜和衣奮勇跳進泥漿池,以身體攪拌泥漿,用鐵的意志感召隊友紛紛效仿,避免了井噴事故的發生。
從此,“鐵人王進喜”便享譽大慶油田,成為一個時代中國家喻戶曉的現實英雄。
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展示手段之多樣性,同樣令人感慨。除了照片、文字、電動圖表等傳統展示外,這里還采用了硅膠像、沙盤、場景復原、多媒體等現代展示手段:鐵人故居、牛棚指揮所、破冰取水保開鉆、大慶會戰全景畫等情境,真實地再現了歷史場景。
作為特定歷史年代的英雄人物,王進喜是幸運的。現今的時代緣何鮮有王進喜第二、第三,是科技進步還是市場作怪?是理想缺失還是信念迷茫?這可算作是參觀展覽后的疑惑了。
在大慶,鐵人雖逝,鐵人精神永存!
在中國,鐵人去也,再無新的鐵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