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與《驢得水》比較

《飛越瘋人院》是一部極具諷刺意味的黑色幽默,影片前半段充滿了荒誕、幽默的氣氛,但是結尾確實十分沉重的。毫無疑問,它是實實在在地諷刺了整個社會。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瘋子,瘋人院真的能夠飛越嗎?看完影片,心中的感慨良多。

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麥克墨菲的市井之徒為了躲避監獄里的強制勞動,假裝精神失常而被送進了瘋人院。麥克一進瘋人院就給這個死氣沉沉的地方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他充分發揮了自己自由不羈的天性,在精神病院中開設賭局、私自帶病人外出捕魚、帶領病友與醫護人員打籃球、搞深夜狂歡,并且不斷挑戰護士長瑞秋,把精神病院鬧得雞犬不寧。很不幸的是,他對規則的挑戰與自由的追求是以生命為代價的,最終他被精神病院變成了真正的白癡,在好友“酋長”的幫助下獲得了永恒的解脫。

影片是由杰克尼科爾森主演的,他的演技十分精湛,同樣由他主演的《閃靈》在恐怖片領域也享有很高的評價。他對于情緒的把握十分到位,尤其是精神失控之時,仿佛真的變成了影片中的人物,讓觀影者都忍不住替他緊張、揪心。當然配角的表演也是十分出彩的,比如護士的麻木,精神病人性格各異的形象都塑造得很精彩。

我個人對影片的理解認為,它是以精神病院這個小環境來映射整個社會這個大環境,護士長瑞秋代表的是管理階級,麥克墨菲是追求自由的反抗者,而各位精神病人代表的就是形形色色的普通大眾。真正的矛盾與沖突所在并不是任何一方有錯,而是在于對秩序的追求、對群眾的管理忽略了對人性的關懷。瑞秋用她所認為的正確的方式去管理病人,強制病人接受所謂正確的治療方式,而非真正的關懷,以至于成為最終精神病人比利自殺的直接導火索。麥克墨菲被變成真正的白癡體現了,當追求自由的反叛者不受控制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毀掉他。酋長殺掉麥克墨菲表明了一個經典觀念:不自由毋寧死。對自由的追求是不會停止的。當酋長突破了瘋人院的禁錮走到外面的世界的時候,又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思考,難道出去了就真的能夠走出瘋人院了嗎?也許只是走進更大的瘋人院罷了。

本來我是把《飛越瘋人院》歸為人生題材的,但是仔細思索還是應將它放到社會題材中,因為它所闡釋的主題——自由——是整個社會都需要思考的。我在我看過的國產電影中篩選了好久,想要選擇一部與之最為類似的電影,想來想去最終選擇了《驢得水》。

《驢得水》是一部改編自話劇的電影,它無論是從演員、投資、制作、宣傳等各個方面都不占優勢,但是它對題材的選擇和對諷刺社會現象大膽的嘗試卻是成功的。

《驢得水》一群“品行不端”卻懷揣教育夢想的大學教師,從大城市來到偏遠鄉村開辦了一所小學校。學校待遇慘淡、生活艱苦,但老師們都自得其樂,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員要來突擊檢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寧,因為學校有一位“驢得水老師”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擔心丑事即將敗露的時候,一個神奇天才——銅匠——的出現拯救了大家,然而誰能料到真正的麻煩才剛剛開始。撒了一個謊就要用無數個謊來圓,就是在不斷圓謊的過程中,人的劣根性便一個又一個的暴露了出來,在利益的驅使之下,人的貪婪、自私、膽小、無情都顯現出來了,最終也是以悲劇收場。故事將背景設立在了民國,也采取了荒誕劇的形式,以一個小學校諷刺了整個社會的教育機制,同時揭露了在這種體制下的人性惡。

將兩部電影放在一起,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特征,它們都是針對發人深思的社會現象,以小見大,從小環境入手去表現大環境的現象。兩者對于人性與社會弊端都作出了一定的剖析,都運用了較為隱晦的表達方式,運用了寓悲于喜的手段,充分吸引的觀眾的注意,調動了觀眾的情緒。

但是不得不承認《飛越瘋人院》更勝一籌。從整體上看,《飛越瘋人院》的轉折更為自然,前后照應有所鋪墊。而《驢得水》的轉折是以愛情的不得志和金錢利益為跳板,略為生硬。從演員的表演上看,《飛越瘋人院》的演員表演更為細膩,情緒拿捏更為準確,而《驢得水》的演員激烈情緒的表達基本靠吼,手段較為單一。從主題深刻程度來看,《驢得水》選擇主題具有階段性,而《飛越瘋人院》選擇的自由主題是超越歷史和時間限制的。

當然,《驢得水》也是近年國產電影中較為優秀的,有笑點有淚點有內涵,近年中國電影缺少內涵,制作粗糙的吸金之作太多。我國電影的限制也較多,能夠直白諷刺社會以及政治現象的作品缺乏一個表現的舞臺,若這種嚴苛的管制有所突破,國產電影定會有經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