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刷微信的時候,看到高中同學發的一條朋友圈,于是隨手點了贊。
沒過幾秒,收到一條消息:
如果你當我是朋友的話,請嚴格按照以下形式操作,我們的感情就會更好哦:
1、點贊請發10元紅包;
2、評論請發15元紅包;
3、點贊+評論請發18塊紅包。
這年頭,出于禮貌給人點個贊,還要被逼發紅包?
是我大意了。
人與人交往,無論動機如何,只要把關系量化成幾塊錢紅包,那么你給自己的定價就只值那幾塊錢。
除了在微信中像“云乞丐”一般向人討要紅包的行為,還有以下這3種行為,讓人非常想拉黑。
01
不回微信,卻發朋友圈
曾經問過身邊的朋友,微信聊天中,最討厭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結果:“不及時回復,卻在朋友圈更新動態”這種行為高票當選No.1。
閨蜜跟我分享了一件事:
說她在美留學期間,和一個女生W在一個共同的合作組。
有一次教授布置任務,讓他們組內討論,自由確定主題,發表演說。
并且要在當天十二點前上交整個提綱。
這個五人小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工,閨蜜負責最后的提綱整合。
其他成員都在晚上八點前,按時上交了自己的任務。
只有W遲遲未能上交。
于是閨蜜私下用微信詢問她的作業進度,但一直都沒有得到回復。
閨蜜以為,她一定是太忙了,或者手頭上有其他著急的事情,所以才沒看到消息。
但是當她看到W在朋友圈轉發了一條爆笑的新聞時,她炸毛了。
“原來她不是沒看到我的微信消息,而是根本不想回復。整組人員都在等她交稿,但她竟然裝作沒看到,就算你當時在忙,但凡跟我說一句‘稍等’,我都不會這么生氣。”
記得之前有一期《奇葩說》,辯手陳詠開說過:已讀不回是最大的暴政。
不能同意更多。
我們最常用的社交工具微信,雖然沒有“已讀”這個功能,但是當對方不回消息,卻發了一條朋友圈時,那種沉默就是一種暴政。
及時回復別人的消息是一種禮貌。
不回微信卻發朋友圈,從禮節上來說,是對對方的不尊重。
就算來消息的時候你在忙,起碼也要跟對方說一句:抱歉,請稍等一會兒。
02
不是熟人,卻發60秒語音
朋友小C昨天跟我吐槽。
她下個月因為工作,要去香港出差。
不知道消息是如何泄露的,居然有很多陌生人來加她好友,而且備注是:某某某的親戚。
讓她幫忙代購一些化妝品。
怕駁了某些朋友的面子,于是小C全都通過好友驗證了。
昨天小C部門開會的時候,突然收到了其中一位的語音消息。
禮貌起見,小C回復:對不起,我在開會,沒辦法接聽,能否打字?
結果對方好像沒看到小C的回復一般,繼續發N多條60秒語音。
開會結束后,小C跑到沒人的地方,聽了一下對方的語音。
聲音那頭夾雜著小孩的吵鬧聲和車子啟動聲,根本聽不清。
小C很無奈。
和小C一樣,我也是不喜歡接聽語音消息的人。
每次收到語音消息的一瞬間,還是會產生反感和抗拒:我們的關系真的好到可以隨意發語音嗎?
不可否認的是,語音消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能帶給我們便利。
畢竟和文字相比,語音更能直接地傳遞情緒,拉近雙方的距離。
但這并不是只圖自己方便、開心就發一串60秒語音消息轟炸對方的理由。
有次下班擠公交的時候,我身邊有位男士在和他的朋友發語音信息。
因為他沒帶耳機,所以每次點開語音的時候,附近的乘客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聊了一會兒后,這位男士發給他的朋友一條語音信息:你不要發語音了,我在公車上,吵得根本聽不到你在說啥。
結果對方回了一句:我也是在公車上,你發語音,我也聽不清楚啊。
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一方面嫌自己聽別人語音不方便,另一方面又嫌自己打字不方便。
發語音消息的時候,確實節省了我們大量打字的時間,但是通常效率都極低。
兩三秒能看完的東西有時候非要用幾十秒聽完。
03
休息時間突然給人發消息
歌手巫啟賢曾講過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
凌晨2點,他正睡覺的時候,微信響了。
原來是朋友給他彈了一個視頻請求,他點了接受。
結果對方說:“老巫啊,我們在KTV唱你的歌,你聽。”
他直接給掛了。
過了一會,手機又響了,對方再次發送視頻聊天。
巫啟賢還未開口,對方搶先喊道“不好意思啊,剛才收訊不好,所以我重打一次,你聽你聽。”
接著傳來了KTV里的鬼哭狼嚎聲。
巫啟賢氣憤地說:“這種人就該直接拉黑。”
只不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卻一直在別人休息的時間點,不停地打擾別人,這種行為真讓人喜歡不起來。
04
結語
在娛樂圈中,蔡康永應該算是最會聊天的人之一了。
很多明星說,跟他聊天你絕不會感到被打擾,而且還會被他附帶的一兩句小夸獎逗得心花怒放。
這樣的人有一種善良與真誠的魅力。
而人際交往中,不管是微信上的聊天,還是面對面的聊天,無不體現了一個人的基本教養。
不尊重對方,一直給他人帶來困擾的人,得不到別人相應的尊重。
如果你中了以上的幾條,請及時改正,不然遲早被拉黑。
作者:haruko,一個老電影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