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一直覺得城市里的新年,實在沒啥年味。
街道上冷冷清清,商場里人煙稀少。沒有村里鄉鄰互道“新年好”,也沒有每家每戶開大灶的熱氣騰騰。
最關鍵的是,禁鞭。
沒有鞭炮焰火的新年,能稱為新年嗎?
所以,在城市里過了一個無比冷清的新春假期之后,我每年都會帶著孩子回老家過年,雖然路途遙遠,雖然要忍受沒有網絡的生活,遠離24小時熱水的便利,以及四季如春的空調溫度,我們回家的心情是熱烈而迫切的。
因為家鄉,有熱氣騰騰的大灶,有東家請客西家吃酒的喜慶,有每家每戶門口的大紅燈籠,有雞飛鴨跳的歡樂和七大姑八大姨的熱鬧。
2.
而孩子最喜歡的,就是鞭炮和焰火了。
最開始的時候,一聽鞭炮響,他便嚇得鉆到我懷里。經過兩年的新年歷練,再聽到鞭炮聲,他會立刻放下碗筷,飛奔出去,看看新娘子來了沒,或者又是哪家辦流水宴了。
爺爺奶奶家年夜飯的鞭炮,還有三十晚上十二點的迎新鞭炮,都被他承包了,拿根點著的香,遠遠地挨近引線,“吱”的一聲,點燃了,他便立刻跑開,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興奮得手舞足蹈。
焰火更不用說了,這是他過年最大的開銷。旋轉焰火,沖天炮,小禮花,還有各種我叫不出名的,用力丟地上便能炸響的,實在給了他太多樂趣。看著他的小臉被繽紛的焰火照亮,像見到了世上最美麗新奇的東西,興奮得通紅,我也由衷覺得幸福。
這才是中國年啊。
想想城市里的孩子千篇一律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所謂“年味十足”的春晚,我會覺得悲哀,再漂亮的焰火,再華麗的舞臺,都是屏幕里的熱鬧,也不及親手點燃鞭炮能告訴孩子,什么是新年。
本著對新年傳統風俗的信仰,我對新年的鞭炮和焰火也有種執著的喜愛。
3.
可今年,我突然發現再也愛不起來。
連日的晴好,讓中原區域的霧霾天氣愈發沉重。當各家的鞭炮聲絡繹不絕地響起時,孩子是興奮的,我怎么也攔不住他沖到街道上的濃煙里。
但是,他帶痰的咳嗽聲一聲一聲刺痛我的心。
從臘月二十八回老家到現在,不足一個星期,他的嗓音就嘶啞了,咳嗽越來越重,鼻腔里每天都是黑乎乎的臟東西。
沒有風,農村的天空被重重的煙霧籠罩。從早到晚,眼前永遠覺得灰蒙蒙看不清東西。
還有人在焚燒垃圾,那些一次性的塑料垃圾實在太多了,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是透明的塑料碗筷,一次性塑料餐布,難以處理,只能燒掉。
外出打工的人都回了,誰都不會在過年的時候省錢,焰火的種類和鞭炮的規模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孩子們在沉沉的煙霧里奔跑,打鬧,歡聲笑語夾雜著咳嗽。
他們并不知道,這每一口呼吸背后,是怎樣的傷害。
突然的,我對鄉村年味的期待,和對鞭炮和焰火的熱愛,就在這個瞬間消失了。
連同一起消失的,還有三十年來我對中國新年的記憶和信仰。
4.
我打算盡早回到城里,雖然天氣預報城里也是重度污染,但我可以把孩子關在家里,打開空氣凈化器,讓他坐在電視機前度過春節剩下的假期。
孩子,對不起,霧霾那么重,鞭炮和焰火只能雪上加霜。在你的健康和快樂之間,我選擇健康。
終究,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我記憶中兒時的新年,天空蔚藍高遠,屋檐下的冰棱是清澈的,再多的鞭炮,再厚的炊煙,我依然能看清遠方田野的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