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在小長假出游就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真的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吶。但,我覺得比起七天待在寢室發霉,出去走走,這都不算事兒。心血來潮的我,受《歡樂頌》的影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魔都為首站,掃了下地圖,蘇州離上海好近,就這么定了。
從鹽城出發,訂的中午的汽車票,一直下著小雨,汽車晚點了近6個小時,晚點和小雨已經將我出行的心淋得濕透。車出發,雨停。在黑夜里行駛4個多小時,到上海青浦已經接近22點半。和室友一起去她同學那里住下。問過室友同學后發現原來沒有做好攻略,略微覺得不靠譜,開始自己設定行程安排,用小本子寫下乘車路線。來上海之前看了一些攻略,大致確定了幾個必玩的地方:南京路步行街——上海外灘——老城隍廟——田子坊——東方明珠電視塔。
Day 1:南京路步行街——上海市博物館———上海戲劇院——上海外灘——外白渡橋
早晨6點40起床,室友同學為我們炒了三個菜,燒得不錯。從青浦坐公交去地鐵2號線再轉10號線就來到南京路東。
10月2號9點的南京路步行街沒有太多人。記得那天的天空是瓦藍瓦藍的,吹著涼爽的風,花壇邊上坐了好多人,一些商鋪還沒開門。在南京路步行街的石碑前拍了一張合照,就開始散步了。陽光略有刺眼,有點小曬。走到另一頭的石碑路上的人開始多了起來,路變得擁擠。高樓林立,鱗次櫛比,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品牌店,銀樓和黃金樓一個接連一個,隨手買了一瓶上海老酸奶,白橙色,味道比漢口老酸奶醇厚,15塊大洋,是漢口老酸奶的近4倍。
南京路步行街適合購物,倘若不shopping,吹著微風,漫步也是極好的,高樓大廈遮擋了部分陽光,不那么熱。到了路口,看了下指示牌,我說想去上海書城和上海戲劇院。過馬路,走上天橋,能看到好幾棟高聳入云的大樓。前行看到一大堆人聚集,原來是上海博物館門前排起了長長的隊。我提議,既然恰巧走到這兒,就去看看吧。
太陽底下,排了近1個小時的隊,入館。沒有按照參館順序從一樓看起,而是徑直上了4樓,挑幾個感興趣的館逛了逛。明清家具館是以前沒見過的。才知道了什么是紅木、烏木、檀香木、黃梨木、鐵力木,陳列的一些椅子和床還有桌子算是在電視劇和生活中見過,屏風比較精致。接著去了明清瓷器館,看到這些通透晶瑩的玉器,繁瑣的雕刻圖案,鮮艷多彩的配色,不禁感嘆先人的智慧。少數民族藝術館里陳列比較多的是他們的服裝,跟以前見過的一些有點差別,每件衣服都很碩大,我都有些懷疑他們都長得很壯實。再就是藏族的一些面具,比較猙獰,大概是祭祀跳大神驅除魔鬼用的。還有一些是青銅和衣帽用品,很有民族的典型性。雕塑館里更多的是佛像和觀音像。書法館里能找到幾位大家的作品,蘇黃米蔡,王羲之,趙孟頫,歐陽詢,趙佶.....還能識得不同的字體和里面的一些字,偶爾淺淺點評。畫館也是看個皮毛。雕塑館里多是佛像和觀音像。
從博物館出來,館前的人民廣場的音樂噴泉吸引了好多人,特別是小盆友。隨著音樂節奏的變換,泉水時而猛地向上噴出,時而緩慢落下,時而連續噴薄。靠近噴泉一點點,就能感覺到清爽的水輕濺在身上,很清涼。調皮的小盆友,用肉嘟嘟的小手去澆水,一不小心被淋了個濕透。
到附近的地下商場吃了碗面,小憩片刻,很滿足。沿著路,不知不覺來到上海劇院,樓前是一塊兒草坪,石碑上刻著”上海大劇院“幾個大字,側邊是莎士比亞的石像,以及他的幾部經典的作品的石像。進到館內的一樓展廳,有好多莎士比亞戲劇的郵票的展板,2樓跟3樓是演出廳。去的那天沒有演出,所以沒能上去。
走走停停逛逛,繞著一兩條路走了好幾遍,想找鞋店買雙舒適的鞋,在商場里逛了好幾家,都有些貴,放棄了。倒是在一些比較老的街道轉悠了好久,看到上海繁華之外也有樸實的一面,農貿市場與其他地方無異。上海書城沒找到,看了看時間,不早了。快5點了。路上的行人摩肩接踵,好多道路都是單行道,兵哥哥們用自己的身體做成一道人墻,來分截人流,疏導交通。像沙丁魚似的人群涌向外灘,我們完全是被動地被推向前面,跟著前面人的腳步,緩慢地挪動。
東方明珠電視塔離我們越來越近。終于,踏上外灘這塊土地,天未黑,都是嘈雜的人聲。我們開始拿著手機對著黃浦江對岸狂拍。對岸是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海關大樓,彩燈點亮,流光溢彩。有座樓上連續滾動著我愛上海,愛我上海,愛我中華。在那一刻,我心潮澎湃。吹著江風,看著游輪一艘艘地從眼前開走又開來,對面不斷閃爍的燈,使整個上海都被點亮。很陶醉在這樣的外灘。
走向外白渡橋,偶見人民英雄紀念塔,想起侵華戰爭的種種,將腳邁向前方。外白渡橋不長,很多新人在這里拍照。可能都有些情深深雨蒙蒙的情結在里面吧。聽說這座橋是當初依萍跳河的那座橋。當年愛恨交織,又無比勇敢執著的依萍深入人心,她和書桓之間的情愛糾結打動無數人。如今,行走在這座橋上,猶記得,依萍穿著一條紅裙子,頭上裝飾的輕紗微微遮住臉,穿著高跟鞋坐在橋上高歌.....
Day2?城隍廟——田子坊——東方明珠電視塔
上海老街是一條老街,雖然有好多房子是青磚石瓦,窗子也是木質的鏤空花紋,但是,滿滿的商業氣息已經將它的歷史感席卷殆盡。小吃店、奶茶店、特產店、服裝店、品牌連鎖店布滿整個街道。依然是沙丁魚似的人群,跟著人群涌動,偶然看到湖心亭,想起張岱的那篇湖心亭看雪,想起杭州的湖心亭。亭中有睡蓮有許多觀賞的鯉錦,還有一尊古代美女的雕像,短短幾分鐘從九曲橋走過,湖心亭也就是這么匆匆走過。
城隍廟居然收起了門票,10元,來來往往的人絡繹不絕。廟小供奉的神不少。我誠心誠意地磕了幾個頭,拜了拜幾個神。到一個大殿門口,看到跪拜的禮儀,發現自己錯了,觀察下大多數人都錯了,有點西方基督式的祈禱。不管怎樣,心誠就行。儀式也只是一個載體。
拜完廟里的神仙,被周圍的美食的香味所誘惑。小吃廣場里擠滿了食客,找個空座位是個艱巨的任務。種類繁多,價格不菲。吃了份荷葉飯填了肚子,味道一般。實在受不了巴掌大的地方,有這么多人擠來擠去,就打算直接去田子坊。
來上海之前,我就知道田子坊是個文藝氣息滿滿的地方,而我又比較喜歡這種style,自然對它期待滿懷。的確有好多文藝的小店。無奈人太多,街道和店面都太狹小。奇怪的是來田子坊的老少不少。不該都是文青嘛。剪紙和捏泥人挺有意思,其他的店與我在曇華林、烏鎮、西塘看到的大同小異。氣味圖書館吸引我走進去。拿起城市瓶聞了聞。選擇了上海、北京、香港、東京,現在大體不記得當初的味道,但對上海的氣味蠻喜歡。還有泉水、森林、彩虹、陽光的氣味。田子坊有些興敗而歸。
對東方明珠電視塔期待起來。匆匆趕去陸家嘴,在天橋吃飯后又匆匆去取票,沒來得及在橋上好好感受下吹著風,遠眺。
2個小時漫長的排隊,登上263米的主觀光層向下俯視,所有的等待都值得了。在這么高的地方,從透明的窗外望去,整個夜晚星光璀璨,黃浦江好似一條銀色的帶子,霓虹燈閃爍不停,車川流不息,紅的、綠的、紫的、藍的、黃的、白的,這些光在律動,我的心加速跳動,我想知道那些人之所以向往大城市的一個原因大概就是喜歡這樣的夜晚,華燈初上,卻是座閃閃發光的城,你不禁陶醉于此。我在內心大聲呼喊,我愛上海,我要留下來。原諒詞窮,無法形容它無與倫比的美麗。259米是懸空走廊,透過它可以看到塔下面的大廈,街道。也是璀璨閃亮。
因為時間關系,不得不趕緊下到0米大廳,發現這0米內的這個歷史博物館也是大寫的贊。無奈,我只草草拍了幾十張圖片。透過這個館,可以看到歷史的變遷,看到上海的建筑、生活、外灘的變化歷程,超級超級有意思......
Day3:?上海交大(徐匯校區)——復旦(邯鄲校區)
總聽到別人說”清北復交“,那么來了上海,這兩所學校是必不能少去的。誤打誤撞就走到交大的老圖書館門前,聽說這個圖書館前身是南洋圖書館,1919年至今有900多年的歷史了,歐式建筑風格。南洋公學館在門外瞄了瞄。感受比較深的是,道路開闊而平坦,樹高大而挺拔,比較多休閑放松的地方。交大向來以治學嚴謹聞名,看來他們也比較重視勞逸結合。而復旦則是文人氣息撲面而來。從校徽的篆文開始,到燕園,熙園,周邊有些小亭,亭的名字大多文雅,還有澗、潭。每每走在這樣的校園,都會覺得是件美好的事情。
時間總是很緊,路程總是很趕。
從上海到蘇州的距離很近,動車也就50分鐘。踏上蘇州這片土地,江南水鄉的味道將我包圍。
從蘇州站到汽車北站,沿途是一條長長的護城河,兩岸種滿了柳樹,坐在車上,公交疾馳,這樹這水在飛快地倒退。住在吳江區,路過很多電子廠和人力資源公司。蘇州經濟已經躍居江蘇第一,大概是工業園區和電子產業比較發達吧。
Day4:拙政園——蘇州歷史博物館——平江路——山塘街
中學學了蘇州園林這篇課文,對其假山池沼的配合、亭臺樓榭的布局、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略有些印象。入園買了個導游機,走到哪兒講解到哪兒,挺好。框景,移步換景,深有體會,這些設計師和工程師真可謂獨具匠心和巧奪天工。水是蘇州園林的靈魂,或是一潭,或是彎彎曲曲的一條水帶,或是一池......非得親自來園中走一走,看一看,你才能領略到其博大精深。
博物館里讓我贊嘆的是蘇繡,歷來蘇繡、湘繡、蜀繡、粵繡并稱。親眼見過后,也挺震撼的。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深厚的江南氣息和底蘊。
平江路和山塘街都是千年歷史老街。去的時候依然人山人海,小吃叫賣聲不絕入耳,游客手中拿滿了小吃,從臭豆腐到大魷魚、大香腸、雞爪再到各式冰淇淋、湯圓、糕點,還有一種新式的果飲,有一種紅色被稱作冷血,藍色被稱為無情,也是蠻新奇的。沿河兩岸除了小吃店就是連鎖的木不子、貓的天空之城、繡娘、上海女人、摩登女人、路上海等,還有一些差不多的特色店。沒有了新意。熙熙攘攘的人群,小孩兒的吵鬧,行人的摩肩接踵,喇叭洗腦廣告,垃圾桶里塞得慢慢的食品包裝袋,地上散落的竹簽,衛生紙團,讓我覺得幾分窒息。偶然看到一家花店,名叫”花無缺“。進店后,很驚嘆插花師的創意,驚嘆花的鮮艷,喜歡滿天星(有太多叫不出名字的花......)。我想在這里工作的人應該很幸福吧。出門看到很有意思的是,門外放了招人的招聘啟事”花無缺,缺人,這個字正好把人字挖掉,超有創意。后來在前面一家花店給自己買了一小撮的滿天星回去。
在寫這個雜記得時候恰看到老師發了一個鏈接說戴望舒的《雨巷》的那個百年老宅被燒了,好遺憾,當時確實有經過丁香巷卻沒去那雨巷看一看老宅,遺憾。
山塘街夜景沒有想象中好,商業化太重,又加上我已經見識了西塘和烏鎮,沒有什么新鮮感了.....
Day 5——Day 6 同里古鎮
同里是中國六大古鎮之一,也該是保存比較好的一個鎮,商業化沒有很嚴重。
這里真的是一個“小橋流水人家”的地方。好多好多橋,水都是活水,從太湖流出來的,沿河住了一些人家,小巷里也是當地的人。坐在小手搖船上,搖船聽大媽說,以前日子挺苦的,現在好多了,但留在鎮里的多是中年人和老人,年輕人都去大城市打拼去了。船依此經過同里三橋: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這里依然保存著古老的習俗,結婚的時候新人一定是要“走三橋”的。新郎新娘走三橋,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大媽說我們既然來了,一定要走走三橋,“走過太平橋,一年四季身體好;走過吉利橋,工作順利步步高;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喜歡這樣安靜的小鎮,很安逸,很清靜,我喜歡有水,有橋的地方,喜歡馬頭墻。
進到景點里,有一些都是明清時代的私宅,前庭后院,或者前廳中花園后牌樓,再或者前廳中間是宅邸后面是后花園。碑刻上有祖傳的家訓,有暗八仙,屋檐的講究也不太懂,有龍首龍尾什么的(原諒無知小白),牌樓木刻花紋十分講究,有一家是御史,刻了九層花紋,每一條都形態各異,窗子鏤空的花紋精致。從樓上向外眺望可以看到院中或園中的景,園里有很多古樹,也有假山,有小池,院里狹窄的角落也會有一棵古樹倚墻獨自開放。每一個景點都讓人驚嘆。
余秋雨先生在《江南小鎮》中寫道:“周莊對于我,是樂于參觀而不會想到要長久駐足的,而同里卻一見面就產生一種要在這里覓房安居的奇怪心愿。”
雖然陶醉在這樣的江南水鄉里,但也有擔憂。景點里我們可以很近距離地接觸到一些東西和文物,但另一方面,他們也得不到應有的保護......
去了魔都上海,一個讓所有青年向往的繁華的大都市,去了水墨蘇州,一個讓所有文青憧憬的風情如畫的江南,我都是喜歡的。
但,上海適合打拼,蘇州小鎮適合閑適的時候安放心靈,適合養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寫于2016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