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一:把有腦癱風險的女兒訓練成運動健將
女兒是孕期35周的早產兒。出生后在醫院新生兒病房呆了10天,我才見到她。
三翻六坐七滾八爬,所有當媽的人,大概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是指嬰兒的運動發育參考時間,嬰兒通常三個月會翻身,六個月能坐著,七個月會打滾,八個月會爬。但我女兒的發育出現了明顯的遲緩——出生的頭幾個月她不象別的孩子可以被逗笑,到八個月了還不會翻身,而且雙腿總是非常有力,但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為這可能是腦癱的早期癥狀的表現,術語叫“肌張力”偏高。肌張力高加上運動發育遲緩,意味著有腦癱的風險。而相關資料上說,大約50%的腦癱兒童出生時是早產兒,而100個早產兒中就有約3人被確診為腦癱。
女兒當時的發育狀況,讓我既憂心又緊張,一方面不斷帶她到醫院去篩查,希望得到確切的答案;一方面查找各種相關的資料,希望促進她的發育狀況。靠著學醫的背景,加上查找的各種資料,我開始在家為她每天做運動康復訓練和按摩,一直做到三歲。
永遠記得,八個月的女兒仰躺在床上還不會翻身,我終于查到了一個可以促進翻身的穴位,嘗試著導引女兒的動作,加上點按穴位,她終于靠著自己的力量翻了身!
我有點不相信,按捺住心中的激動,重復這個動作,她再次翻了身!重復十幾次之后,她可以完全不依賴我的引導自行翻身了!而此后,一發不可收拾,又很快學會了爬行、站立、走路……終于逐漸趕上了正常的發育進度。
而且,辛苦堅持了三年的康復訓練還有著意想不到的紅利——女兒的運動協調性特別好。四歲時給她買了溜冰鞋,從網上找來了視頻教程,她跟著學了幾次就自己摸索著練習,不久就可以在小區里象飛一樣的穿行,比在培訓班學過的孩子滑得都快。
現在的她,聰明乖巧,是班級里的運動健將,任何人也看不出她曾經是個發育遲緩的孩子。而我在其中得到的收獲是——不斷學習新知識、愛與堅持,是對孩子和對自己最好的禮物。
事件二:卵巢上的奇跡
四年前,體檢時發現卵巢上長了一個成年人拳頭大小的囊腫。那時的我,已經學了幾年的心理學,知道身與心的相關,也知道情緒可以致病。卵巢上的郁結,需要通過調節情緒來治療。
除了剛發現囊腫時吃了一個月的中藥,我沒有再吃任何的藥物,只是通過各種調整情緒的方式去療愈自己,也越來越喜歡心理學這門學科,轉行成為一個心理咨詢師。
一年之后再次體驗,囊腫消失了。這算不大不小的奇跡嗎?我不知道。但身體與心靈之間響應的這種體驗,幫助我對人的身心理解得更深。
事件三:從臉紅癥患者到一個靠「性」吃飯的心理咨詢師
有很多人以為,一個要經常談「性」的人,一定是消除了羞恥感的人。所以,象我這樣至今害羞內向的人會成為一個性心理咨詢師,做著性教育的工作,讓很多人很詫異。
羞恥源于內在的羞愧感,羞愧感是一種完全的自我否定,來自于兒童早期和人相處的原始經驗。當孩子被大人略過身體有性器官這個事實的時候,對身體的羞恥感就開始了;當青少年正常的性發展和欲望受到羞辱后,就只能秘密的面對自己的性成長;當身體和性的發展成為羞恥的秘密,就會影響我們生活中的各種人際關系。
是啊,在學習靠「性」吃飯的這個過程中,我才慢慢體悟到,在「性」里修行,于我是多么重要,讓我理解「性」在我的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如何運作的,如何影響著我對身體的價值觀,理解自己的羞恥感從何而來,也學習與羞恥感共處。
所以,一次一位男性朋友得知我在做性教育時,他小心地問:“你怎么會對性有興趣?”我笑吟吟地反問:“你對性難道不感興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