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讀書不等于認知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本文主觀點:

? ? 讀書未見得就產生認知

? ? 不見得要博覽群書

? 我家里讀書人居多,尤其是外公家這邊,不是教授就是博士。每當去親戚家串門,似乎除了必要的廚房與衛生間,別的地方都堆滿了書,襯的整個屋子異常擁擠。而讀書人也書讀太多,越發以為書中即世界,似乎不讀書便是鄙薄膚淺。

不難理解那個年代,大學生異常稀缺,讀書是件高成本近乎奢侈的事情。而現在,最起碼不缺大學生,讀書更是低門檻,在固守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才是真的狹隘。

這就是認知產生的偏差,縱然讀書是認知的一種,也難記保證真的讓人明白認知才是必要修煉的事情,而非需要讀書來喧賓奪主。

一個人縱然目不識丁,只要在正常環境下長大,比如古代,也勢必知道何事該做,何事不該做,何事可以怎樣做,而不必事事請教于書。

所以在環境中產生認知是人正常發生的行為,而后讀書予以引導或規范,而非讀書才可獲取規則,讀書才可知道方法。

當然無論說什么都會有一個隱形框架,而我上述說的這個不需從書中獲取的多為非理工類的東西,可不要拿著代碼對我說,你不看書你怎么寫代碼。

其次,就讀書來講,閱讀的速度遠高與大腦處理的速度。若僅僅是讀完一本書,卻沒有真的處理這本書并與之產生鏈接且不整理輸出的話,這書恐怕也是囫圇吞棗,個中滋味怕都沒嘗出來,何談產生認知。

而現在社會,各種信息甚囂塵上,因為傳播渠道的便捷,信息的涌現好比洪水猛獸直撲面門。各樣論點紛至沓來,同伴焦慮,社會要求沒有一樣讓人覺得放松。所以表現出對信息的越發饑渴??墒悄阏娴男枰茨敲炊嗝??

當然看多看少,全看個人是否有需求或者不得不如此。然這里我一家之言,旨在發聲其實認知的背后,并不需要那樣多的信息。

刪繁就簡三秋樹,撥開許多繁花綠葉,就看心中可否通透看到那主干枝丫。而看到主干枝丫卻也沒那么要緊,要緊的是需要掌握怎樣的認知才具備刪繁就簡看到三秋樹的能力。

舉個例子,斷舍離大火,整理術大火。于是不明覺厲,感覺甚有道理,于是扔扔扔,扔完好爽,結果發現自己又有需要,在買買買。也許這樣的循環中,你會靠近自己想要的狀態,也許不能。也許你以為自己已經斷舍離了,然而過一年,發現自己并不是,你只是那一段時間低欲望而已。

這個背后就是認知,這樣那樣的收納整理后面都是對自我的探索,人該如何自處。那些個說法儀式感不過就是幫你自處。如果自我狀態滿意,東西多點又如何,何須讀這些書。

再比如許多的高效率學習法,學霸如何高效工作,如何快速進入一個領域。

乍一看,以為有什么葵花寶典,看多了不過是這樣那樣的術語搞著這樣那樣的儀式感,其實它們的核心就是大量閱讀,大量練習。輸入輸出,佐以大量時間,汗水僅此而已。然而人就是有這樣的惰性,總想著有那么二十年的內力突然過渡到自己身上,一夕成大神。這就是認知,你沒有良好的認知,就不要怪自己讀過這么多秘籍也碌碌無為。

在舉個例子,時間整理術,讓你事半功倍的時間管理,奇特的一生。這樣那樣的名字,說著時間管理。于是像請大神一樣小心拜讀,讀完后依舊腦袋空空,時間松松。

這也是認知,書籍不過是給個方法,這些書的主旨也不過在于找到你自己舒服高效率的方法。如果你本身的自我覺察高,知道怎樣自己的效率最高,可持續輸出,那就按照自己的方法來,大可不必讀這些。

自然書的種類林林總總,不可盡述,然已有清晰足夠的認知,就不需要在攝入重復的知識理念。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