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知識就是力量》,羅胖講到這么一段話,很有感觸。
原來我們在傳統社會生活的時候,很多東西都有停止鍵。電視機有,錄像機有,我們看一本雜志翻著翻著到封底了,沒了。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網頁,手機App,哪有停止鍵?你就滑吧。一會兒時間就過去了。各位有沒有這樣的體會?用一些新聞App,刷一會兒一個小時就沒了。
的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我們每天看著公眾號,刷著微博,各種各樣的信息爭先恐后地涌入我們的大腦。而我們的大腦,根本沒辦法處理這么多的信息,所以這些信息絕大部分都變成了垃圾,或者更可怕的是,轉換成了焦慮,在精神上折磨著我們。
實際上,我們很多人一開始的出發點是很好的:我想利用好碎片時間,充實一下自己。所以,我們才會關注那么多公眾號和微博,才會買一堆這樣那樣的課程,才會付費參加各種主題的社群……
可是到頭來,我們又從這些公眾號、課程、社群里學到了什么呢?我們的焦慮是得到了緩解,還是又被加劇了呢?這個問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曾經也被這些問題折磨過,也嘗試著去想一些辦法有效地處理碎片信息,但一直都不得其法。直到最近看了彭小六的新書《洋蔥閱讀法》,才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簡單又有效的方法。
彭小六在《洋蔥閱讀法》里講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工具——“概念卡片”。其理論基礎很簡單,就是說一篇文章也好,一本書也好,一堂課也好,它們都是由一個一個的核心概念組合而成的。因為作者在寫文章的時候,也是有一個或數個核心概念,然后再圍繞這些概念添枝加葉,進行延展論述,最后才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而我們在閱讀文章時,當然是要反向進行操作,一步步地去除不必要的枝葉,找到文章的核心概念,聽起來像不像是一個尋寶的過程?實際上,我們只要能夠從文章、書本、課程中找出這些核心概念,就算是找到了寶藏。
這個“概念卡片”應用起來也是非常簡單的,只要在碎片信息中找到了很有用的概念,就可以將其加工形成“概念卡片”,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
比如,我看到一篇公眾號文章,里面提到了“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可以用來對付拖延癥,我覺得很受啟發,就順手百度一下其具體含義,然后按照文章的引導,找到了其實際應用方法。我將這些信息匯總到一個表格里,就形成了一個“概念卡片”。
然后呢,這篇文章對于我來說,就是有收獲的,這個“概念卡片”就是我從碎片信息中找到的寶藏之一,雖然這篇文章很簡短,但我覺得它對于我的益處要遠遠大于一本甚至是好幾本書。
至于用來做“概念卡片”工具,我們要遵從“簡單好用”的原則,因為碎片閱讀用的都是零散時間,沒有辦法花太多時間去加工信息,我們必須要能夠在發現“寶藏”之后的兩三分鐘之內把它記錄下來,要不然它就一溜煙跑沒了,再次淹沒在碎片信息的海洋里。
我這里主要推薦兩個工具。
首先就是便簽本,普通的就行,配上一只簽字筆,隨時隨地可以拿出來寫寫畫畫,不用刻意去寫得多么詳細或者畫得多么好看,只要把大概的意思記下來就行,因為日后大腦只需要看到一些簡單的提示,稍加思考就能回憶起來這么一個概念,而且效果會更好。用羅胖的話說,就是給大腦一定的負擔,它會更有效地消化知識。
其次,就是像我這種不太愛用手寫的人,可以選擇用印象筆記APP。方法也很簡單,在印象筆記里建立一個“概念卡片”模板,碎片閱讀時看到好的概念,就可以直接復制過來,粘貼到“概念卡片”模板里,非常的快捷方便,還不怕弄丟。
但要注意的是,不管用什么方法做“概念卡片”,最后一定要記得將其收集起來加以整理,便于時不時拿出來翻翻看看,要不然放時間長了就會忘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