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統計分析報告已不僅僅是政府統計部門“當家”產品,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需要借助精準的統計分析規劃自身的運營和發展。那么,怎樣才能寫出一篇好的統計分析報告呢?如您在撰寫統計分析報告時注意達到三種境界,就離數據分析達人不遠了
數據描述的境界
軌跡清晰、特點鮮明
對經濟運行圖像進行描述是統計分析的首要任務,沒有到位的描述,就沒有到位的分析。軌跡清晰、特點鮮明,是數據描述的最佳境界。
01
清晰勾劃運行軌跡
經濟運行軌跡是經濟運行的速度和走勢,描述時應把握兩點:第一,軌跡要精準描述。運行軌跡是數據分析的核心內容,要務求精準的描述效果。如果指標描述含混不清、詞不盡意,會形成數據分析的致命硬傷。第二,節點要縱橫兼顧。描述特定時段的經濟運行軌跡時,既要看當期速度,也要看“遠近”趨勢、還要兼顧“縱橫”,要克服單調的“數據同比”誤區。
02
精準歸納運行特點
經濟運行特點和特征是統計描述的核心內容,以下兩種情況需要甄別與取舍:第一,直說情況不做歸納。直接交代指標值和“同比”速度,或把描述內容(指標名稱)虛擺在段頭或標題位置,不做任何特點和特征歸納。第二,簡易量化套路歸納。把若干指標的運行態勢用量化形式簡易歸類,形成描述模版(×增×減;×喜×憂)。鮮活的經濟運行特點與特征被這種固化套路淹沒了。
03
規范解析數據內涵
分析文字要解析統計數據的技術內涵,保證表述效果的規范度和清晰度。
第一,范圍口徑要講明白。很多時候,數據邊界并非“完整(或轄區)口徑”,在解析時要把邊界概念說清楚,如“規模以上”“抽樣調查”“××范圍”等;特別是公眾關注度高的指標,更需把指標口徑交代清楚。
第二,量化含義要釋清楚。在一些數據圖像的表述上,特別是“術語意義”或“數據意義”,務必交代清楚。
第三,技術標識要說規范。技術標識不能規范表述,是數據解析的致命硬傷,如:把百分數和百分比說差;把定基速度和平均速度等同;把增加值和產值說混等等。
數據加工的境界
技法科學、視角寬展
? ? ? ?統計分析產品講求數據加工質量,質量境界體現在加工技法和思考辨析視角上。
01
科學調動技法、資源
要通過調動數據加工方法和數據資源的技術含量優化分析質量。
第一,用活專業技法。加工數據時要克服單一的“同比”慣性,視不同內容和視角科學運用專業技法,如因素分析法、強度相對數、主成分分析法等。
第二,用足數據資源。既要科學調用業內數據資源,克服“單個指標獨說,數據互不關聯”的毛病;也要巧妙使用相關部門數據和“大數據”。
第三,用巧測度標準。把測度標準(統計標準、國際慣例、理論經驗等)與分析話題巧恰對接,拓寬分析視角、延伸判斷深度、體現評價含量。
02
加工視角體現“思辨”
數據加工不僅需要技能與素材的積累,更需要思考和辨析質量:多視角探究、深層次觀測。
第一,觀察視角突破“常規”。在常態數據圖像中發現“反常”跡象;在總體大塊格局中捕捉“異動”節點;在生產運行大勢中探察效益質量。
第二,加工視角“看點”獨到。如:在強度指標的加工上恰切獨到;在數據分組的屬性標識上運用充分;在經濟運行格局中中梳理多元“變量”。
第三,分析視角范圍寬展。分析數據時善于延伸數據關系,擴大數據的關聯視野:把“小”數點大,把“窄”數點寬,強化說理效果,此外,還包括邏輯、空間、遠近、點面、橫向等角度的關聯。
數據解讀的境界
解讀到位、對接區情
01
背景因由解析到位
解讀數據變化的背景因由,最忌諱就數說數,因為就數說數是說不到點子上的。
第一,要解讀數據的內涵和“邊界”“效應”。區域邊界越小,用“國家統計制度數據”描述的經濟圖像就越模糊;中觀地域層面,經濟運行質量并非轄區決策效應;測度評價標準,未必適用每個行政層面。因此,數據內涵要與分析對象高度匹配,不能抽象解讀。
第二,要解讀數據的原因和演化背景。數據解讀常有兩個誤區:把結構變異作為數據動因;固化套路就數說數。如糧食產量的分析套路總是面積和畝產,而土地經營模式、復種指數、土壤肥力、水利設施、機械化程度、氣候、籽種等不去探詢。
02
數據對接區情內涵
在加工數據環節,要把區情內涵融入數據圖像當中。
第一,用數據解讀區情。區域經濟的數據圖像擺脫不了區域經濟載體的依托。解讀數據就是解讀區情,切不可形成抽象說數而游離區情的分析模式。
第二,用區情印證數據。“區情”不僅是載體的概念,還涉及經濟體量、經濟板塊、行政資源、經濟背景等要素,這些鮮活的區情能否印證數據圖像,需要在數據解讀環節精準對接。
來源:統計微訊(ID:tongjiweixun)
微信名:江西統計? ? 微信ID:JX_Stat
? 江西省統計局微信公眾號
??發布統計信息
? ?宣傳統計工作
? ?普及統計知識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
覺得不錯,請點贊↓↓↓
閱讀原文:http://huangzk0.lofter.com/post/1e248a7d_b9b42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