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覺得自己什么都涉獵一些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很厲害,很聰明,可是現實中卻什么都沒做成,為此很多人都覺得甚是迷惑不解。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
固有的思考模式
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都是有模板可循的“思考模式”,老師會告訴我們各種萬能模板,議論文萬能模板,記敘文萬能句子,英語高分作文模板,高分作文素材,答題技巧......卻沒有教我們如何思考,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我們習慣了這種嗟來之“識”。不去批判性地接受知識,而是陷入了一種固有的思考模式——書上說的都是對的,我就記住就可以了,這樣就可以拿高分了。把老師傳授的知識不加批判地全盤接受。
書上所說的如數記住,這樣別人問起來,能“呱啦呱啦”說個不休,但事實上,我們真的有認真去思考這些所知的原理嗎?
比如從小到大的各種數學定律,是怎么求證得來的,我們有認真去思考過嗎?考試讓我們只需要知道如何套用這些定律原理就足以。但我們很少去思考那些定律是如何得來的。
這也就造成了我們認知上存在的缺陷很少被我們自身發現。我們缺少了自知之明,卻擁有著“斯格托瑪”。
自知之明
什么是“自知之明”?所謂“自知之明”就是知道自己所知中的缺陷。蘇格拉底有一句話說:“我知我不知”。也有一句熟語說:“人貴有自知之明”。
而什么都知道一點的時候,我們就會錯誤地以為自己懂得了很多,過分在意自己知道的,而少了去思考自己所知的有什么缺陷。
對于“自知之明”這個詞,我還想到一句老師經常會對父母反映孩子近期學習狀況的一句話,“你這孩子是聰明,就是不肯靜下心來學習。”作為一個貌似從小到大都被老師這么“欺騙”的我表示,這話造成的后果太嚴重了。
嚴重就在于,我會誤以為,我真的很聰明。(心塞塞~)類似這樣的話會讓人誤以為,我就是因為不肯用心學習,才會成績沒有他人這么好,要是我認真學習,一定比別人厲害;我就是不愿意減肥,才會沒有別人那么好看,我要是瘦下來,肯定比別人好看;我就是不愿意努力,才會沒有別人生活得那么好,我要是努力起來,我自己都怕......
可是這一類人,就怕自己真的去執行的時候,幡然醒悟,所以他們不愿意醒過來。
那么再說回蘇格拉底的“自知之明”,蘇格拉底的“我知我不知(無知)”,蘇格拉底在當時已經是雅典最具智慧的人了,但是他依然認為自己是“無知”的,正是因為他清楚自己所知中的缺陷。
因此芝諾還有個著名的比喻,說人的知識好像一個圓圈,圓圈里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知識越多,圓圈的周長就越長,就會發現自己越無知。
所以,在認為自己知道很多的時候,你是否擁有“自知之明”,是否清楚自己所知的缺陷在哪里?
斯格托瑪
心理學家把由于集中關注自我的認知而形成的盲點叫做斯格托瑪。
舉個經典的例子,我們都知道盲人摸象這個故事,在故事中,摸到象耳朵的瞎子說:“大象同簸箕一樣”,摸到象腿的瞎子說:“大象和柱子一樣”,摸到象背的瞎子說:“大象好似一張床”,摸到象尾的瞎子說:“大象好似繩子”。
蘇軾的《題西林壁》中也有這么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我們會由于以自我中心造成的認知的不全面,視野所見的狹隘,所以片面地得出某個結論。
這種自我中心會限制我們觀察事物的角度,排斥不同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形成認知方面的盲點。我們會習慣性地根據自己的經驗、知識和已經形成的思維方式,來感知和判斷眼前的事物,并認為自我的感知和判斷更好。
所了解的知識沒有系統地鏈接起來
此外,如果你真的了解很多,為什么會出現一種自己知道的很多卻沒有派上實用的情況呢?
其實是因為你沒有系統性地將你所知道的知識鏈接起來,所以當到了要求它們有用武之地的時候,它們顯得雜亂無章,這里抓取一點,那里抓取一點無法連貫起來。凌亂的知識結構,導致無法適應現實生活中需要系統化有序地處理事物。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我們這個時代是知識爆炸、信息爆炸和專業化的時代,所以更需要專業化的知識,也許你什么都懂一點,但是專業到一個地方你就不行了,這樣的確是沒什么大用處的。
那么如果想要解決這種情況,去閱讀《金字塔的原理》,《結構性思維》等,還有了解《思維導圖》的使用,興許會有幫助。
當然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得真知,你以為你懂了,只有實踐才知道,你是真的懂還是假的懂。